[摘 要]保定与沧州同属于河北省管辖区域,但两市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和科技人才优势并且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基于此,本文探讨建立保定高校与沧州渤海新区的科技新干线,将驻保高校的智力资源对接到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中去,能够促进沧州乃至整个河北省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智力资源;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88-02
沧州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千载难逢的政策优势,在新世纪里将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经济引擎。保定市是河北省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市内高校林立,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随着保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两地通车时间被缩短到一个小时,两地的联系必将更加紧密。本文即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立保定高校与沧州渤海新区的科技新干线,将驻保高校的智力资源对接到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中去,为沧州市乃至整个河北省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1 构建“保沧科技新干线”的可行性
首先,沧州渤海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辖区包括黄骅市、海兴县、黄骅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大港管理区和临港化工园区六个县级行政区域,区内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环境容量大,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同很多新兴经济区域一样,沧州渤海新区面临着科学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缺乏的困境。区内教育力量薄弱,难以担负起培养各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重任,科研机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自主创新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虽然在新区建设之初,可以依靠优厚的报酬和广阔的前景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加盟服务,但是从长远看,还是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和产业科研基地,才能保证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在沧州本地没有本科院校的情况下,建立渤海新区的产、学、研基地就只能考虑走“走出去引进来”的道路,通过建立、加强与临近地市高校的互助合作,作为自己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在与沧州渤海新区进行互助合作的高校中,保定高校无疑是最佳选择。保定有9所本科5所专科院校,高校科研教育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211”重点建设高校,在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新型能源科学等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处于全省高校领先水平;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在光学与材料物理、分析化学、生物科学、煤炭静电除尘方面都具备国内先进水平。
其次,两地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沧州渤海新区很多产业发展方向与驻保高校的教学科研方向重合。其中,建立电力、能源基地的规划可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发展特色农业、水产养殖等方向可与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吸引世界投资建设资本市场,例如建立发展煤炭、石油等期货交易市场可与河北金融学院联合;繁荣经济、文化产业,培养管理人才可与河北大学联合;发展石化产业可与河北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联合。这种打破地域限制,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目的的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的联合发展,将会为沧州渤海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最后,两地通车距离短,便于紧密联系。从地图可见,保定市是与沧州市直线距离最短的省内城市,具备明显的地缘优势。保沧高速建成通车后,两地通车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双方可以灵活利用时间相互考察、会晤,安排进行培训、科研、实践等活动,容易建立起频繁、密切的互助联系。
2 构建“保沧科技新干线”的发展前景
2.1 人才培养方面
驻保高校多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名校,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在很多专业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非常适宜作为沧州渤海新区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这里主要提出三种形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是建立紧密的招生就业联系,通过委托培养等方式,使驻保高校对沧州地区的生源进行专门培养,使其返回生源地后能够顺利将所学投入到为地区经济发展中去,定期举行专门面向渤海新区的专场招聘会或推介会,鼓励、推介高校毕业生进入渤海新区的单位工作;第二种是建立人才培养和进修基地,根据沧州渤海新区各企业、部门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区域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班、进修班、辅导班等不同方式灵活培养急需的科技、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建设人才,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学识修养;第三种是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在沧州设立驻保高校培训授课点,引导高校教师进入机关、企业,在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需求的条件下,编写专门教材进行教学,提高针对性,使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2.2 科学技术促进方面
在综合考虑渤海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驻保高校科研优势的基础上,设立科学研究基地和战略研究机构,对渤海新区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经济、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寻求解答。其中,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应由渤海新区相关企业的第一线生产技术工人和高校相关研究员组成,任务是鼓励自主研发、组装、修理生产设备,推进企业生产技术进步,解决生产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从而达到产、学、研的一体化。
2.3 重点项目委托建设方面
沧州渤海新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工程建设和发展规划方面的课题和项目。这些课题和项目如果委托社会上的专门机构做,既会付出更多的成本,又难以保证质量,而将它们面向高校进行招标,则可以在尽量节省成本的条件获得更好的效果。这种委托高校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方式aka0y66wBnf+VEJJQCPmtIVLe3rx3zOVHNxOQ30DAZI=在国内外发达地区被普遍采用。
2.4 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方面
前面三种合作方式,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走出去”的联合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渤海新区还可以考虑走“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与驻保高校联合办学,提高沧州本地的高等教育实力。双方可以考虑在适宜时机,在教育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和政策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整合驻保高校重点、先进学科,引导它们在沧州建立分校,组建成为驻保高校沧州大学城,填补沧州本地没有本科高校的空白。
3 构建“保沧科技新干线”的模式设想
3.1 建立定期会晤机制
驻保各高校院系领导、研究人员与沧州渤海新区各部门领导、各企业主要负责人定期举行会晤。渤海新区各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介绍本部门或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划和面临问题,各高校院系负责人介绍己方学科优势、科研成果和最新科研进展。双方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后确定合作的意向和具体合作细节。
3.2 建立扶助和协作机制
高校与合作单位对重点合作项目优先纳入相应计划,以共同研究或委托研究的方式,共同向国家申请立项;定期互相通报经济、科技信息,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定期召开科技成果推介会、校企合作洽谈会;共同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实验室或中试基地等。在立足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共建新兴、特色专业学科;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高层次建设人才;互相建立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定期派出资深专家、学者到合作单位兼(挂)职;渤海新区定期选派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合作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参与研究工作。
4 构建“保沧科技新干线”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地区政策支持问题
沧州渤海新区吸引驻保高校参与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沧州地区,乃至河北省的领导牵头组织签署合作协议,规划合作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如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给驻保高校与渤海新区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更加优厚的合作政策,都将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4.2 联系和合作方式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如何使驻保高校将各自专业优势与渤海新区的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如何使高校科研力量与渤海新区内企业实际问题实现合理结合;如何能够更快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等。
4.3 建立管理和协调机制问题
渤海新区与驻保高校联合是一个大的项目,需要双方各个独立部门和谐有效地分工,积极参与管理与协作。双方的合作建立在何种级别或范围之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规范和制约双方行为、怎样保证双方的合作更加具有效率都是管理与协调机制所要考虑的问题。
4.4 引导和提高高校与地方单位合作积极性
驻保高校与渤海新区的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怎样才能激发起高校与地方单位合作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双方的合作收益、如何引导高校充分利用与地方单位的合作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如何使地方单位在投入科研经费和提供研究基地的同时获得理想收益都将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3970咨询专家组.第三只眼睛看河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