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投入缺失问题及其破解

2008-12-29 00:00:00张丽桃王子彤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因高校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顶端,建设成和谐的高校校园对中小学和谐校园的构建会起到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高度重视,也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却普遍存在投入缺失问题,本文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投入缺失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作了探索。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投入缺失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44-02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这是因为:①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②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和谐校园可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才,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和谐。③学校是人才集聚之地,和谐校园可以产生示范诱导作用,带动整个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这是因为: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1 目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普遍存在投入缺失问题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因高校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顶端,建设成和谐的高校校园对中小学和谐校园的构建会起到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高度重视,也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却普遍存在投入缺失问题,这主要表现为:
  1.1 重硬件轻软件
  往往将资全重点投向加强校园硬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办学硬件、提高教职工的物质待遇等方面,而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校园弱势群体、协调师生员工利益关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和谐氛围、弘扬校园主体文化等软件投入很少。
  1.2 重当前轻长远
  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周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没有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来抓,没有形成和谐校园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致使和谐校园建设与学校规模扩大、快速发展相形见绌。
  1.3 重局部轻全面
  在校园建设中,往往把投入重点放在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局部制约问题上,缺乏根本性整体谋划,如对思想政治建设、人文关怀、分配公平及党的建设等关键环节则投入不够。
  1.4 重发展轻共享
  近几年高校扩招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对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重老师、轻学生(如对特困生照顾不够);在教职工中,重在职、轻离退休(二者的收入差距过大)等。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构成建设成本。
  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本,是指根据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以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为着眼点,以师生协调、职工间协调、层级间协调、生态环境协调为重点,将学校教育总成本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到教育教学的各部门、各环节。上述投入缺失问题的存在,违背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要求,不符合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大学精神、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和谐化成的育人机制,导致校园建设成本的结构性失调,并造成资源浪费,成为不协调、不和谐、不稳定的隐 患。
  
  2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投入缺失问题的破解
  
  破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投入缺失问题,基本思路应当是:“开源”、“节流”与“合理分摊”并重。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高校自身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创收能力
  目前国内的高校资金来源太过于依赖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其实高校资金筹措还有其他多种渠道,比如产业渠道、收费渠道、科研渠道、社会投资和捐助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创收能力。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 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转换校办产业的经营机制,加快校办产业成果转化,使产学研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 展
  校办产业是集校内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教研基地,应以校内院系的科研成果为发端,以院系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不断改革创新,加快调优校办企业的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做大企业规模;同时,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科学研究不断进步,能回馈学校、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建设;并且还要重视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支柱产业,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学校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资源。以此,使产学研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2.1.2 促进校企、校地联合办学,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筹集建设资金
  校企合作办学可以达到“三受益、五满意”:即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企业有效益、专业有活力、学生有能力;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社会五方满意。同时,保证学校在培养人才上用上先进的设备;学生在企业接受的系统训练,使他们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铸就他们成才创业的平台。这样,学校提高了办学水平,就业率上去了,知名度也提高了,学校的收入也相应提高了。高校具有科学研究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的优势,应集中这些优势力量,以人才为依托,以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最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
  2.1.3 积极争取社会捐赠
  在国外,社会捐赠是高校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例如美国1996—1997年度高等教育所获资助和支持中,校友捐赠达46.5亿美元,占捐赠总数的29%。而在我国,政府拨款是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占50%以上的份额。但僧多粥少,政府财力不足导致高校经费紧缺,这成了高校发展的巨大障碍。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校获得的社会捐赠极少,仅占经费比例的1.7%,而其中校友捐赠则更是少之又少。其实,校友捐赠是一个值得开发的大资源。我国高校应学习美国高校开发校友捐赠资源的经验,对校友捐赠予以高度重视,积极争取社会捐赠。
  2.2 合理安排资金流向,改善投入结构
  2.2.1 调整预算思路,加大投入力度
  和谐校园建设的投入,能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其投入产出比远高于其他投入。因此,首先,国家要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经费占G D P的比重,加大高校教育总成本的投入。其次,高校要压减行政开支、杜绝铺张浪费、防止腐败滋生,确保学校资金不受侵蚀。
  2.2.2 提高成本投入效益,让有限的成本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借鉴有关理论,对和谐校园建设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结合和谐校园建设实际,探索边际成本最小、边际效益最大的途径。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建设节约型和谐校园,用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成果。
  2.2.3 构建利益共享的利益投入与分配的合理结构人们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动机,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因此,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要增加利益投入的绝对量,调整利益分配的相对量,形成利益共享的合理结构,从而满足人们对利益的企盼与合理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并使之尽可能地广泛、丰富、公正和实在,以激活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动力。
  2.2.4 强化和谐文化建设的投入
  和谐文化具有构建和谐校园、引领价值取向、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化解各种矛盾的功能。为此必须强化和谐文化建设的投入,投入的多少是发挥和谐文化功能强弱的尺度,是调节和谐文化功能发挥程度的杠杆。
  2.2.5 优化投入结构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成本支撑,既包括学校教育总成本的充足,也包括其投入结构的优化;投入缺失不仅与学校教育总成本不足有关,更主要的是由于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优化投入结构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高校要探索各种投入的最佳比例,在制定学校预算过程中调整思路,按照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分配资金,合理分摊建设成本。和谐校园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分配不公,因此,在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要限制不合理的过高收入,适当提高低收入者的待遇,加强对特困生和困难职工的救助。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