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探讨

2008-12-29 00:00:00罗华文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和谐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阐释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并根据当前影响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76-02
  
  1 关于和谐教育的内涵
  
  (1)从宏观层面上看,和谐教育应该是指教育发展的区域和谐与教育发展的城乡和谐。我国教育发展现实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教育相对发达,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城市教育相对发达,乡村教育相对落后。这些差距与不均衡反映在教育的投入和办学条件、发展规模,以及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上。目前如何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展的步伐,缩小其发展差距,是我们建设和谐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从中观层面看,和谐教育建设是指要缩小城市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实现校际间发展的和谐;国家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国家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和谐。
  (3)从微观层面看,和谐教育建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关注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克服只重点选拔培养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和只关注学生的应试素质培养等教育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和谐教育从这个层面上讲就是尊重人的个性、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人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
  所以,“和谐教育”应当是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去不断地实现教育发展的区域和谐、城乡教育发展和谐、教育结构和谐,最终落实到实处,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 当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因素
  
  (1)教育支出严重。把教育投资放在首位,成为老百姓优先保障的支出项目,而且是城乡居民最重要的一项支出。问题在于,一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二是在农村,因政府行为不到位,农民不得不承担相当多的教育负担。可以说,民族地区农民的教育负担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问题。
  (2)教育机会不均等。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阶层的差别上,从而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仍然存在。在一些落后地区,乡级财政能力不足,县级之间、乡级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义务教育实施;另一方面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在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教材、标准,这对农村边远地区学生是不公正的。
  (3)教育腐败影响教育不公正。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机制制约,也导致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行为的扭曲,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如搞权钱交易、权学交易 等。
  (4)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教师待遇、生活条件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加上交通不便,给教育发展带来极大困难,集中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人才大量流失。虽然在“支教”政策鼓励下有很多志愿者到这些地区,但这些志愿者往往支教时间不长,不能形成当地骨干教师,也就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
  
  3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途径
  
  (1)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物质保障。加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切实增长、落实教育经费,才能为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
  (2)调整教育结构。在政策上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合理结构。贫困地区培养人才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