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并见证胜利油田的开发与发展全过程,首创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浅海座底式石油钻井船“胜利一号”、发明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发明液压蓄能钻井机……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的工作“成绩单”上,写满了共和国给予他的肯定。
然而,这位院士的最高学历仅仅是一名“大专生”。追求真理、创新开拓、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朴实严谨,这20个字就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实现大跨越的魅力所在……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
1960年,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外部的经济封锁和国内的自然灾害,考验着年轻的共和国。国人企盼着石油给国民经济“补血”,中国的石油工业就在这一年豪迈地起步了。在东北松辽平原上,一场石油大会战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几乎同时,胜利油田的第一支钻井队也悄悄地开进了黄河口上的东营村。
1961年2月,东营地区第一口探井——“华8井”开钻,顾心怿主动请战,带上几名工人从华北石油勘探处赶到东营。
当年4月16日,胜利油田被发现。但国人知道这一消息已是13年后。
当“华8井”取岩芯时,老式的苏制取芯工具内径太小,松散的油砂岩芯怎么也取不出来。后来工人们用了顾心怿设计的岩心管,成功地取出了东营地区第一筒油砂岩芯,使“华8井”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口出油井,并作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载入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
“华8井”出油后,顾心怿就留在这一片当时十分荒凉的盐碱滩上,与大家一起开发出了我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并一道建设起美丽的新兴石油城——东营市。
40多年时间,东营已由一个杂草丛生的小村,成长为一座漂亮耀眼的地级城市,跻身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一方阵”。而顾心怿也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迫于生活压力差点辍学
1937年1月,顾心怿出生在旧上海南市区一个简陋的里弄里。父亲在南京路上做店员,母亲是小学教师,后来在家操持家务。他下面还有3个弟弟、3个妹妹。
顾心怿自小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随即考取了当时有名的敬业中学。父亲本想让他读完小学就去当学徒工挣钱养家,可看他这样专心,不忍心误了他,咬咬牙让他上了中学。
敬业中学是上海最早有地下党组织的学校之一,校风激进,崇尚民主。在地下常组织的带动和影响下,1949年,他12岁就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由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正当父亲为交学费发愁的时候,顾心怿得知中华职业学校受当时的燃料工业部委托办了一个石油机械班。到那里学习,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发给11元生活补助,条件是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喜出望外的顾心怿和家人商量后,马上报了名。回想那段经历,顾心怿说:“当时也听说搞石油非常艰苦,但一想到能上学,再苦也不在话下。”
1953年中专毕业了,正赶上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顾心怿先被推荐到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专修俄语。由于思想进步,成绩优秀,1955年,18岁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3年到1956年,在北京上了整整3年大专,这期间因为经济困难,顾心怿没回一次家。
3年后,顺心怿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了,可是,他却对劝他留在北京当俄语翻译的老师说:“我的专业是石油机械,北京虽然条件好,却没有油田,我还是去大西北吧。”
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只有一个心眼——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选择。干校毕业后,行囊一捆,顾心怿就奔向戈壁大漠玉门油田。
仅仅过了3个月,顾心怿就接到上级通知,要他马上离开玉门,去刚成立的华北石油钻探大队工作。顾心怿接到通知后,告别玉门,乘坐一辆老式的卡车消失在了东去的戈壁路上。
从此,他的“根”就扎在华北大地,扎在胜利油田,扎在黄河三角洲这块共和国年轻的土地上。从华北地区第一口探井——“华1井”到胜利油田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从昔日的一片盐碱荒滩到建成我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他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
“胜利”昂首阔步迈向大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胜利油田揭开了向渤海湾滩海地区要油的序幕。由于没有浅海石油钻井设备,起初全靠人工挖泥筑堤打井。1975年,顾心怿就目睹了万名民工围海筑堤的情景:成群结队的民工推着独轮车,在海滩上艰难地行进。他们吃的是窝窝头加咸菜,住的是临时挖成的阴暗潮湿的地窖。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有上千人染上了感冒。尽管如此,这些英雄们依然在迎风招展的红旗下,在激昂的歌声中,在此起彼伏的劳动竞赛的呼喊声中,丢掉棉袄和帽子,忘我地工作着。
震撼、嗟叹、自责、揪心……眼前刺骨寒风中万头攒动的情景,深深打动了顾心怿的心。于是,睡难眠,食无味。靠人海战术围海钻井,每筑一公里的海堤,就得花去数百万元的人民币,劳民伤财啊!应该有一种新的机械或者设备,取代这种陈旧落后的工作方式。用什么机械设备取代呢?
顾心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定每道工序都是科学的,每一个设计程序也是合理的后,他将自己设计的草图交钻井研究院,院领导肯定了他的想法。
在石油部和胜利油田领导的支持下,顾心怿从海洋环境、海洋气象、海洋地质到船舶原理、船体结构等,凡造船涉及的有关知识什么都学。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刻苦攻关,1978年10月,我国第一艘座底式石油钻井船“胜利一号”终于顺利下水,在第一口试验井上,拖航、坐底、钻井、起浮、退场取得一次成功——我国有了第一艘浅海坐底式石油钻井船。
在“胜利一号”的建造过程中,一次,顾心怿半夜里肚子剧痛起来,坚持到天亮去看病,诊断为阑尾炎。医生让他立即动手术,他却央求医生是否可以推迟几天,让他回造船厂安排一下工作。旁边的同志说:“命都快没了,还想着造船!”没办法,他只好住院做手术。手术后第6天,他说服医生,带着还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拿着抗菌素就匆匆赶回了造船工地。
还有一次,顾心怿的妻子李巧云的肾结石病复发了,疼得几次出现休克。可是当时“胜利一号”正处于建造的关键时期,工程离不开他。他实在无法在家好好伺候生病的爱妻,于是只好将妻子安排住院之后,第二天就怀着对妻子深深的担心和爱出差了。
我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胜利一号”建造成功,填补了我国浅海钻井装备的空白,开创了我国浅海勘探的新局面。然而,正当“胜利一号”顺利地打成一口又一口探井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渤二事件”,从日本买来的“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了。海上作业平台的安全问题被严重地提出来,不少平台都停止了海上作业,报废了。对“胜利一号”究竟还敢不敢用也发生了争论,顺心怿一再用设计数据说明“胜利一号”不会翻沉。争论的结果是当时的石油部做出决定:作一次修理整改并经船检合格出证后继续使用。
修理整改工作完成了,但是船检局却不愿意给出证。一腔忠诚爱国之心使平素沉稳谦虚的他与验船师发生了争论,最后他动情地说:“现在,在海上已经没有一条中国自己造的钻井船在工作了。中国这么大的海域光靠外国行吗?我们的‘胜利一号’还想出海找油。我强烈要求你检验。如果确实不合格,你可以给我不合格的证明,我报废它,再造好的;如果能用的话,你应该支持我,为我们国家争口气!”顾心怿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感动了船检局领导,经过请示船检总局,决定支持他,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受理检验,并经进一步整改后出证放行。
为了使平台上的同志出海时放心,顾心怿随船出征,使“胜利一号”成为当时惟一在用的国产钻井船。该船达到了设计使用年限,取得了很大的勘探成果。1987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顾心怿去美国考察坐底式钻井船时,有一个美国人说,只有美国能设计制造这种钻井船。但当他们看到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用中国的材料建造的“胜利一号”钻井船的照片时,他们改变了看法,称赞不已。就这样,顾心怿报着一腔拳拳爱国心,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1988年秋,一个会走路的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在青岛北海船厂建造成功。这个“机器人”就是顾心怿设计的第二条钻井船——极浅海步行式钻井平台。为了祈求中国的浅海上还有后来者,这条会行走的钻井平台取名“胜利二号”。
“胜利二号”独具的“步行爬滩”技术,满足了海陆过渡带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该项成果获1991年中国专利金奖,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顾心怿是首位发明人。正是以“胜利一号”、“胜利二号”为开端,胜利油田浅海采油从无到有,年探海采油折合产值约70亿元。
如今,早已步入老年行列的顺心怿仍然工作在第一线,当人们得知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时,崇敬之情油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