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与书中人物的真情故事

2008-12-29 00:00:00聂晓甫
中华儿女 2008年2期


  军旅作家魏巍倾情讴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作家心里最为壮烈的回忆,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时常被饶有兴趣地讲起……
  戴笃伯是一位有知识、有理想,在战火中青春飞扬的战士。魏巍与战士一直保持着频繁联系,相知相印。
  
  战火中相识
  
  1950年12月,魏巍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奉命赴朝鲜碧潼战俘营调查美军战俘情况。当时,战争的烽火已燃遍朝鲜半岛,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为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安全、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与敌人浴血奋战。经领导批准,魏巍作为随军记者留在战地采访。
  1952年秋天,魏巍随部队参加上甘岭战役。眼前是392.7高地的争夺战,漫天弹雨,遍地火海。这天,阵地上的一个矫健身姿闯进了魏巍的眼帘:敌人对他疯狂扫射,他仍奋不顾身地组织人员运送着弹药。站在一旁的营首长用自豪地口吻向记者介绍说:“他叫戴笃伯,一个令敌人丧魂落魄的名字!”
  戴笃伯是营里的文化教员,他正带领一个担架组抢救伤员,输送弹药。他已经接连三次负伤,大腿伤了他瘸着走,腰部伤了他没有停步,第三次是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另一条腿,再也站立不起来了。在敌人自以为消除了心头大患时,英雄又出现在与敌人更近处的对面战壕里。用两只没有受伤的手轮番扔出几颗手榴弹,压得敌人抬不起头来。被激怒了的敌人“嗷嗷”直叫唤,忽然,一发炮弹在戴笃伯身边爆炸,山崩地裂,英雄倒在血泊里。
  魏巍在急救所见到戴笃伯时,他全身裹着厚厚的纱布,惟有一张面容没有被无情的炮火伤毁,正处在深度昏迷中。魏巍得知,这位初次相识的战友,他的出生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同样毕业于农村简易师范学校,同样拥有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但都放下了手里的教鞭。
  面对戴笃伯这个比自己小10岁的新战友,猜想他定有许多青春无价的人生见解,要不然怎么会那样无私无畏、激于义愤!
  魏巍把嘴附在战友耳旁,轻轻地呼喊:“笃伯,待我们告别战争,回到祖国后再谈青春、理想的话题吧!”
  魏巍是怀着一种美好的心灵和情感,写出了歌颂以戴笃伯为代表的一代知识青年美丽年华的通讯——《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被誉为魏巍所著《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集中最精彩篇目。
  
  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伤感
  
  戴笃伯,这位在魏巍心中、文中都占有重要份量的英雄,一时音讯全无。
  苦苦等待,漫漫15载。1965年冬季的一天,魏巍从越南战场上回来,在南方的一座城市街头散步时,从贴报栏罩偶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他真不敢相信,在自问:“难到真是让自己日思夜想的那个戴笃伯吗?”他站在贴报栏前,把《羊城晚报》记者采写的《永葆革命青春的人》一整版文章一口气读完,喜出望外地:“笃伯,我还与你有约呢!”
  戴笃伯那次负伤后,苏醒过来已躺在祖国东北长白山一家部队医院的病床上。他已经失去了生活、工作能力,只能留在荣军学校,国家终生供养。戴笃伯却说:“我的一双手还是好好的呢!”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湖南汉寿县,分在供销社当临时工。为了闯过生活、工作关,先后跌断了两根肋骨、三根趾骨,新伤加旧伤,英雄寸步难行。这时,姑娘周秀云与英雄结伴同行,戴笃伯终于走出了困境,任县供销社领导。后又被卷进了“文革”的浊浪漩涡。但无论处境如何险恶都没有让他消沉、绝望,还在守望着与魏巍的相约。
  魏巍回到北京,当即给戴笃伯写信。戴笃伯捧着来信,激动万分,失明、干涸了的眼里涌出了泪泉。戴笃伯用刚学会的摸瞎写字方法,花费了几天几夜时间,用歪歪扭扭的文字表达了他渴求美好的心声。后来,两封信件同时刊登在1966年1月31日的《人民日报》上。
  又等待了一些时日,魏巍在北京的寓所,两位盼望了16年的战友相会了。战争使戴笃伯5次负重伤,头部、胸部、腿部等处还残留8块弹片,双目“0”视力,一等残废军人。一个从“死里逃生”的壮士,一个被视为“废人”的强者,却在谈话问,一脸轻松,爽朗笑声!魏巍看在眼里,不无赞叹:“你还是战场上那个阳光灿烂、乐观、从容的戴笃伯啊!”戴笃伯说:“谁让我身上还流淌着最可爱的人的鲜血呢!”
  魏巍得知,面前战友说笑的这般轻松,却是身陷危艰的处境。戴笃伯被诬蔑为“假英雄”、“黑典型”,隔三岔两的挨批斗。
  这时的魏巍也与战友遭遇着同样命运。正处在创作旺盛期的他,有笔不能写,有情不能抒发,一个激情奔放的作家被逼成情感冷漠的局外人,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可想而知。但是,怎么也没有磨灭掉他保留着的兵的思想和兵的灵魂。
  魏巍与戴笃伯临别时,有如前次在战场上分手,相视无言。魏巍把一本珍藏的初版《谁是最可爱的人》赠送给战友,扉页上题写道:“最可爱的人戴笃伯。”与此同时,魏巍打开尘封了许多年的创作方案。早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写一篇小说,意在不忘最可爱的人的丰功伟绩,不忘这段历史。
  1977年,魏巍历时22年酝酿并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东方》。新作迎来了最可爱的人的春天,他们在新时期展现出新的思想和精神风貌,赢得了国人的尊重和爱戴。戴笃伯更是受到全国人民的关爱,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为英雄做了复明手术,使其没有医疗价值的左眼恢复到了0.03的视力。1980年,戴笃伯参加中国人民友好赴朝慰问团,荣获金日成主席亲自授予的一级国际勋章。
  
  夕阳上路相约长征
  
  魏巍愿毕生给战士讴歌,人到暮年,壮心不已,要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在有生之年写一部歌颂伟火的红军长征的著作。这是他创作规划《革命战争》三部曲之一。之前,已把他经历和创作过的抗日、内战、抗美援朝一系列历史写成了《火凤凰》、《东方》两部著作。
  1989年初秋,戴笃伯上北京开会,听说魏巍即将踏到创作的长征路,想到自己也将踏上改革的长征路,正好相约同行。这之前,戴笃伯面对登门求贤的湖南省委主要领导:“敢不敢承担全国供销社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戴笃伯回答“过去在战场上我豁出了半条命,值得!再把半条命豁在改革大业上,更值得!”魏巍对老战友在改革开放中,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那种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精神,欣慰、钦佩,再次为戴笃伯题词:“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在当年红军长征路上,年逾古稀的魏巍手柱拐杖,携手老伴,沿途寻访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一起采食野菜,煎尝皮带,讲述穿过老乡玉米地时“望着玉米充饥”的故事。每获得一个鲜活的长征故事,两位老人都会喜形于色。凡与魏老有过交往的老乡或向导,对这位高高个子,精神矍烁,格外慈祥的长者都投以崇敬的目光。
  在途中,有单位、部队要为老首长、老作家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他都从有利于理解和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出发,严于律己。有人担心老人的身体健康,魏老说:“除了有糖尿病,别的都好。”
  彼时的千里之外,洞庭湖畔,在改革征途上探索的戴笃伯,时刻都在牵记着长征途中的战友夫妇,电话那一头传来的总是魏巍朗朗的笑声,每次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讲述起长征路上的见闻和新搜集的红军故事。戴笃伯是最早读到魏巍这部还在腹稿中的长征著作的读者。
  几度寒暑,几年笔耕。魏巍用在长征路上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解读了红军长征精神,以其深邃的思想,潮水般的激情,创作出了史诗般的巨著《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伟大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而此时的戴笃伯已是功成名就,他以一个探索改革的成功者,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党的十二、十三大代表。
  同是当兵的人,魏巍与戴笃伯也有着许多相同的人生感悟,都信奉淡薄为大、无欲无求的人生哲学。魏巍从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岗位上退下来,把寓所安在北京远郊的西山下。戴笃伯在职时与农民为伍,退下来后自然想到与农民为伴,屏居田园。两个家庭的小院内都是藤蔓缠饶,葱郁清幽,老夫妻在庭院里挥锄动铲,开荒整地,舂栽豆苗,秋摘瓜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显现出军人未曾展示过的另一面性格。大家称他们是:最可爱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