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缺席,严禁随意离开会场,不准打瞌睡,不准在会场内吸烟,不准来回走动,不准随意交头接耳,不准接听手机……如果不看消息来源,一定以为强调的是小学生纪律。可是这么多“不准”“严禁”,却出自于近日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通知,目的是要在省两会召开前夕,进一步端正会风。
通知下发的背景是,在去年底的省委全委会上竟有52人缺席,占应到人数的十分之一。会议期间纪律散漫现象,令新任省委书记汪洋禁不住大为光火,首先向会风“开炮”。
不得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不得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公众都能从小学初年级以至幼儿园期间的记忆中唤醒。如今,这些启蒙式的纪律却要通过以省委、省政府“两办”文件来向各级领导干部强调,令人感到有些怪诞。
说怪也不怪,凡有身临其境经历的人都有这种深切感受。其实,要狠治会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十多年前,河南省开封市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众多干部会场上酣睡,被电视记者摄入了镜头,以《振兴开封大会变成了睡觉会》为题进行了公开报道,引来公众哗然,此新闻荣膺当年中国新闻奖。可十多年过去了,会风问题不仅依然如故,而且还随着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而欲演欲烈,会场的热闹场面,甚至堪比集市。
近年来,不仅为端正会风屡屡要重温“幼儿纪律”,类似的情况已拓展到其它“领域”。如,河南信阳市出台文件,严禁领导干部中午喝酒,此“禁酒令”竟作为创举为全省所推广;广西出台文件要求自治区和南宁市各部门打扫自家门庭,而且从“一门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高度,处理了近20个领导干部;对于中央不少部委出台了“上班时间不准打牌”“不准在电脑上聊天、炒股”之类的规定,也都不稀奇了。
c9155d107052701c0094065c2ece0c350516e528f6992205efd328f9663e44c9 诸如此类的规定,着实让普通老百姓开了眼界。党委、政府的层层机关,都是掌握公权、威严肃穆,令百姓却步仰止、寄托期待的地方。而这些机关里的“主人”们,连个会议都开不好,连个最基本需约束的行为都管不住,其他方面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会风不好,作风不正,这样的顽疾在机关里已经到了令领导们痛心疾首的地步,最直接的指责就是我们许多干部使命感、事业心差,素质低,缺乏对自己最起码的约束力。总希望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甚至不惜罚款、纪律处理来进行整顿,可就是顽疾难治。但奇怪的是,普通百姓对此反响却不强烈。针对广东省这次出台的规定,网民们仅是一笑而已。我估摸,大家的麻木不仁不是对整顿会风失去了信心,而是对这样的现象有着自己的深同感受。民间有言:“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从普通群众到一般干部,哪个一年到头不得参加几个形形色色的会议?总的感觉,越是层次高、人数多的会议,就越程式化、空泛化,大话、套话连篇。有些大会,讲话者手持长长讲稿,从第一句“同志们”到最后一句“谢谢大家”,一字不脱稿,头不抬一下。要在这样的会场坚持两三个钟头不打瞌睡不走动,的确对人的忍耐力是个非凡考验。因而,出现会上的散漫现象就不难理解。毕竟,不管什么会议,作为受煎熬的听众,大家都是人。
一个电影,如果出现观众早退,肯定是电影不好看;一场演出,如果观众秩序混乱,喧哗走动,一定是演出不吸引人。同样道理,会场上大家打瞌睡,多半是会议内容对大家有催眠作用。某名人说过,浪费他人的时间,是对人的一种谋杀。有区别的是,看电影、观演出,是自己花钱买的票,观众有权选择退场或睡觉;会议是强迫的,在内容实在乏味和难以忍受的时候,只能以选择多上厕所或其它来躲避煎熬。
治理文山会海,这是中央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发出的呼吁。改革开放近50年了,文山越治越高,会海越填越大,使中国成了每年会议消耗最大的国家。很多领导,把开会作为一种权力体现的象征,把召集与会者如小学生般恭恭敬敬、屏声静气地听自己高谈阔论视为一种享受。一旦达不到这种效果,就气不打一处来。整顿会风,首先应该从源头整起。真正给大家说实话、真话。信息量大,有新观点、新思想的会议,与会者还是喜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被强迫参加一个令人乏味、毫无收获的会议时,为抗折磨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倒显示了人们权利意识增强的时代进步。
在另一个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还有一段话,他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
整顿会风,真应从这方面首先颁布一个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