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兰云南妹子在北方创造的生态奇迹

2008-12-29 00:00:00王瑞丽
中华儿女 2008年3期


  右玉,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位于山西省西北端。全县平均海拔1400米,境内四周环山,苍头河纵贯南北,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人口10万。境内属晋北黄土高原组成部分,岩石裸露、复土甚薄,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沙化严重,距毛乌素沙漠100多公里,为天然的大风口。山西省3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
  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右玉。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种树是右玉人50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人们50年的辛劳使右玉变得满目苍翠、景色宜人,而一个普通的云南妹子更是参与和见证了这场伟大的生态建设。
  
  南方女儿北国媳
  
  这个云南妹子叫余晓兰,生于1965年,云南开远市人,干部家庭出身,师范毕业。
  来采访之前,就知道余晓兰的荣誉很多: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省“三八红旗手”、“全省申纪兰式的模范农民”;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农民代表,参加了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4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全国绿色家庭荣誉”、“全国林业模范”、“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时代女性”;2007年再一次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
  我正是慕名前去采访的。来到她温暖的小家,她身后的墙上挂的都是她参加表彰时和各级领导的合影。眼前的她,是一位瘦瘦小小、满脸笑容、质朴善良的普通女人,她纤弱的形象和她所获得的荣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我始料未及的。可以说这次采访,我是带着百分之百的准备去的,驱使我采访下去的却是一万分的好奇。
  她在云南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长大,如果不是一场真诚而浪漫的婚姻,她也许一生都不会和右玉这个北方的小城有任何关系。那是1985年,她认识了在开远市当汽车兵的小伙子善公。也许是北方小伙子刚毅粗犷的样子吸引了她,也许是山西男人那粗中带细、顾家疼老婆的传统品质感染了她。总之,余晓兰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方女孩认定了这个汽车兵。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朋友们的好心劝说,1989年,24岁的她决定跟随退伍的丈夫回老家。到现在,当人们问起其中的缘由,她只是会说:“因为善公是右玉人,他在部队学了不少东西,想回来为家乡做些事,我得支持他。”这,就是余晓兰,纯情善良,柔弱中透着坚强,认准的事绝对义无反顾!
  
  初来乍到喜忧参半
  
  1989年的右玉贫穷荒凉,余晓兰回忆说,觉得自己那个时候很天真,很单纯,她甚至难以理解右玉人为何不大面积植树,像云南那样到处绿油油的多好。当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粮食很紧张,但对右玉本地人来说,没有白面大米也还可以吃莜面,可余晓兰长这么大只吃过大米,根本没吃过任何粗粮。除了饮食上没办法克服,就连和别人交流都是问题,只能是云南话加普通话,甚至连刚学的右玉话也夹杂着说。
  回忆总是能让人感叹命运的神奇,在她闪着泪光的眼睛里,仿佛可以看到她初到右玉时的那一丝委屈和不安。
  来右玉之前,余晓兰听说雁北地区煤矿多,就想,再没出路,丈夫是汽车兵,开大车拉煤总也能养家吧。可现实却比想像中的残酷。回来后,他们的工作一直没有着落,吃不惯粗粮的她一下子瘦了10斤。由于生活所迫,余晓兰和丈夫只好在县城里杀猪卖肉,现在的人们会认为他们是因为有经济头脑才那样做的,可是余晓兰却红着脸告诉我,只是因为刚开始吃不惯胡麻油,又买不起别的油来做饭,自己杀猪买肉还可以留下些猪油吃。可夫妻两人总归是读过书、有事业心的人,总不能一辈子杀猪吧?后来她和丈夫开始学种蘑菇,开荒,也登过三轮车,什么谋生的办法都想过,那时候余晓兰经常一夜一夜地睡不着。但淳朴的她从来没有埋怨过丈夫一句。余晓兰说,家和万事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一个温暧的家。
  1992年,右玉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治理“四荒”。余晓兰看准这个机会,申请承包了村南的4000亩荒山荒坡和门前的30亩乱石荒滩。余晓兰和丈夫凭着一辆拖拉机和双手,经过一年的苦战,在门前的30亩荒滩上栽下了果树。那片荒滩土层不厚,下边都是石头,得先把石头刨出来,然后才能挖坑、栽苗、填土,然后一瓢一瓢地用水浇灌幼苗。后来,在那片荒滩上,围起了一个小苗圃,种植了5000多棵苹果树,一边经营果园,一边治理荒山。他们的手上水泡起了无数,老茧一层又一层,其中的辛苦是旁人无法体会的。
  
  过去的苦记忆的甜
  
  果园的苗木开始长大了,余晓兰和丈夫又开始绿化承包的那4000亩荒山。他们早出晚归,从没睡过午觉,饿了,在山上烧几个山药蛋;渴了,喝几口浇树的水;累了,就在草窝子里躺一会儿。为给树苗浇水,她一天要往山上挑60多担水,担不上去就一桶一桶提,这样的劳动量就是一个精壮的大小伙子没几天也会累趴下的,更何况是她这样一个弱女子。问起她的辛苦,她还是那一脸温柔的笑容:“我和善公当时没有钱,所有的积蓄都买了树苗,没有钱顾人帮忙,植树的季节到了,哪能眼看着让山荒着?”她说:“我是南方人,生来喜欢绿色。所以,我就想着趁政策支持的时候多承包点荒山,多种点经济林缓解一下家里的负担。为了种树,我投入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和娘家借了1万8千元钱,那时候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成功的路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余晓兰回忆说,那时候,虽然自己每天往山上担60担水,可是对一个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地方来说,这60担水无异于杯水车薪。种在荒山上的苗木很多不成活。可偏偏祸不单行。一次余晓兰往山上挑水的时候,脚下没踩稳,从山坡上滚下来,伤到了脊椎,躺了2个多月。这样一来,山上的树没人管,丈夫一个人要照料她,还有地里的活要忙,婆婆的身体不好,两个孩子也需要人照顾,可受伤的余晓兰躺在炕上一动不能动。多少个夜晚,余晓兰总是从梦中哭醒……春天的风吹着单薄的窗户纸,像她的哭声,委屈而无助。丈夫劝她以后不要种树了,把荒山转包给别人,以后的生活来源再想办法,可余晓兰擦擦眼泪,摇了摇头,很久没说话。第二天一大早,她告诉丈夫,绝不放弃种树,而且,还要种出个样子给大家看。
  那次的伤,给余晓兰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肩膀有点变形,腰也不太能挺直,坐的时间一长就会疼。可是,余晓兰坚持着实践了她的诺言,在她的讲述中,我发现,每一次的挫折都会让她更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她说,在种树时身体受的伤很多,最害怕的并不是那次从山坡上滚下来,而是有一次躺在炕上起不来,整个身体都动不了’,像是全身瘫痪的症状,全家都吓坏了。医生一检查,发现是因为种树太劳累加上吃不好,有些营养不良,虽然是虚惊一场,也足以说明,那时她的劳动量非一般人能承受了的。
  过去的苦,在她的谈笑中已经变成了记忆中的甜。当我问她,这些年最遗憾最后悔的是什么的时候,她却沉默了很久,过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她对不起大女儿。南崔家窑一共16户人家,就那么几个孩子一个老师,不分年龄挤在一起上课。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决定把孩子送到县城念书,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她才知道,女儿年龄太小,学习跟不上,在县城的亲戚也辅导不了。更让她心疼的是孩子总是吃不好饭,还不如在村里的奶奶家生活的好,无奈之下,又把孩子接回村了。
  余晓兰是个慈爱的母亲,但孩子是她一生的欠疚。师范毕业的俞晓兰按说辅导孩子没问题,可是整天忙着生态绿化事业,哪有时间顾上孩子啊,大女儿中考不理想,只能上了技校。孩子不理解母亲,面对孩子的质问,余晓兰解释得很中肯:“妈妈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现在生态大环境那么不好,为什么右玉却一天天好起来?是因为有和妈妈一样全力种树的人,大家都在奉献才有今天的右玉,你要理解妈妈,咱们绿化了那么大的荒山,也有你的贡献,以后妈妈老了,你看着那林子就明白了!”在她的心中,自己要留给孩子的东西很抽象,也很具体,就是那满山的绿色。
  
  汗水滴落处绿树成荫地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余晓兰在坝滩地和荒山荒坡上建起了拥有10万多株高产果树苗的苗圃,以及拥有6万株果树、3万株仁用杏、2万多株高杆杨、10亩人工沙棘苗、10亩柠条苗的家庭林场,在荒山荒坡上栽植60多万株松树,投资15万元建起了100多亩民兵示范苗圃,使15000亩荒山得到有效治理。同时,饲养优种绒山羊200只、绵羊150只。
  富了的她并没有忘记众乡亲。这些年来,她为村里人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免费为大家提供优质苗木,义务帮乡亲们修剪果树,还拿出3.8万元建设村里的小学,让老师和孩子们用上了电脑。在余晓兰的带动下,全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600元,提高到2000元。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余晓兰又打起了生态旅游的主意。她说:“我种树这么多年,为的就是造福大家。虽然我们这里很偏僻,但环境好,空气好,明年围起水坝,还能再多种些树。游客们来了,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饭,有很多水果吃,也可以钓鱼。大家一定会喜欢上我们这个干净、绿色的小村庄的。”余晓兰说起自己的打算,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我现在是人大代表,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要为大家谋发展,如果我们的生态旅游搞成了,还可以推广到别的村子甚至是别的县、别的市去,解决更多乡亲们的生活、就业问题。我坚信我走生态绿化建设这条路,走对了!这就是我活着的真正意义”。
  那山、那水、那些乱石滩见证了余晓兰的青春和付出,那蓝天、那白云、那满山的青松更见证了余晓兰的成长与收获。
  
  数字印证贡献
  
  在采访中,余晓兰总是提起一件事,那就是树木的环保功能。科学计算,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这样算来每年右玉人要为大自然创造多少氧气啊!仅余晓兰那15000亩的树吸收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她说:“右玉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有一半是森林,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并供给所需氧气。大家算算,我们种的树对大家、对环境有多少贡献啊!以前种树是为了脱贫,种树到现在,我开始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所在了。”
  也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那么我们看看以下的数字吧!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解放初的右玉仅有残林8000亩,那时的生态条件十分恶劣,民间流传的打油诗就能说明:“十山九秃头,河水向北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夜里土堵门。”而现在右玉的森林覆盖率达总面积的50%,有专家称这样的自然景观在雁北,乃至华北地区都是罕见的。这完全是人工绿化的奇迹,而这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无数个像余晓兰一样的普通右玉人!右玉人年年种树不辍,日日护树不倦,踏踏实实地在每一寸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绿色的森林,更是一片绿色的希望!
  从余晓兰家出来,月朗星稀,现在右玉的冬天,风,并不大,干净凉爽的空气中有一丝丝烟火的香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幸闻到这种气息吧?在这样的环境里,谁都会感动起来,为余晓兰感动,为右玉感动,为大自然的美妙感动;第一次,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感恩,感恩于这水土,感恩与这民风,感恩于这地方的人!
  
  文字编辑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