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赢者”不能通吃

2008-12-29 00:00:00赵水忠
中国新时代 2008年4期


  赵水忠 资深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十二年高端财经媒体从业经验,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和管理变革的战略、方法和方向,出版过三本专著
  
  
  在总额达446亿美元的收购方案遭到雅虎拒绝之后,微软于3月3日推出了新的并购策略,即通过对雅虎公司的董事会实施“政变”——把赞成出售雅虎的人塞进董事会,以达到雅虎接受收购方案的目的。
  微软就是这样“霸道”,因为他是赢者。“赢者通吃”是商业世界的基本规则,网民们的好恶,是没有人当回事的。
  实际上,不仅是微软,那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巨头企业,不但执本行业市场份额的牛耳,而且往往吃着碗里的、占着锅里的。他们通吃的范围之广,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望尘莫及的。雅虎毕竟是一个互联网企业,与微软这样的软件企业距离不算太远。但是通用电气拥有NBC,这行业跨度就大了很多。随便说一句,NBC还拥有北京奥运会的转播权。此外,日本著名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按理说主营业务是国际贸易,但它却拥有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的股权,铁矿石及运费涨价对中国企业来说简直是灾难,但对日本的综合商社来说,无非是把钱从左手转到了右手。此外,世界三大媒体集团之一的维亚康姆集团拥有派拉蒙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MTV全球电视网和曾是全美最大出版集团的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横跨出版、音像、电影、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多个行业,可算是赢者通吃的典型之一。
  但是,这种赢者通吃的情况,在中国企业中却比较少见。当然,原因肯定不是中国企业没有想到这一点。实际上,就在4、5年前,许多中国企业就掀起了一个海外并购的高潮。这可以看作是中国顶尖企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赢者通吃的尝试。在这次海外并购中,TCL、联想、上海汽车集团等,都有了在当时看来非常不俗的表现。在媒体的喧嚣中,似乎中国企业真地走向全球了,真的可以实现赢者通吃的梦想了。
  不过,赢者通吃是分类型的,一种是本行业内的赢者通吃;一种是跨行业的赢者通吃。很明显,跨行业通吃的赢者更强大。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更多的是行业内的拓展,不同的是从国内拓展到了国外,算是本行业内赢者通吃的尝试,
  但其效果应当说并不算很好。以看上去并购最为成功的联想为例,如果要说联想实现了PC产业的赢者通吃,那英特尔就要笑了;TCL更是乏善可陈;上汽宣称要开创自己的品牌,至少目前还不能说是已经成功了。
  从整个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背景下来看,20世纪末21世纪初,IBM、汤姆逊和西门子等跨国制造企业在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下,开始了大调整,即彻底甩掉亏损的低端制造部门,转而向研发、设计和服务等产业上游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把不赢利,甚至亏损的部门拆分卖给中国企业,确实是精明的选择。所以,看上去似乎中国企业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质上却是被已经成功实现行业内通吃的跨国公司给整合了,或许不同程度上还被别人吃了。而且,从各个角度来看,TCL、联想、上汽集团,包括中石化 、中国电信,这样在中国可以被称为赢者的企业,其实力与跨国巨头这样的赢者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实际上,他们在中国或许可以称作是赢者,但要与跨国巨头比,可能就称不上是赢者,甚至可以被算作是弱者。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面临的压力,可能不是到海外去通吃,而是如何在国内应对跨国公司的挤压。应当说,这个问题更加迫切。
  抛开企业家作秀的嫌疑,目前来看,4、5年前的海外并购不能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决策。当然,我们还应当做进一步的考察。
  所以,结论是,赢者通吃当然是好的,但要量力而行。否则,就很可能应了马克思借用并扩展了的黑格尔的那句话,历史现象常常会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是闹剧。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中国终将产生实现了赢者通吃的企业,只是我们现在还需要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