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忠良 食品安全的身体力行者

2008-12-29 00:00:00
中国新时代 2008年4期


  在白象集团12年的发展历程中,仕途的机遇,曾经一再为姚忠良敞开大门,但他每次都返回了既定航向,不过对于“人民代表”这个头衔他却欣然接受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白象食品集团董事长姚忠良与食品企业的缘分,可谓与生俱来。
  他出生于河南平舆县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在乡粮管所和粮店工作。高中毕业参军入伍后转业到了粮食系统,从平舆县粮食局、驻马店地区粮食局到河南省粮食厅。
  1996年,姚忠良接受任命,成为河南省粮食厅下属的食品加工厂(白象集团的前身)第6任管理者,此时的工厂已经连续多年亏损,在濒临倒闭的边缘苟延残喘着。
  “既然上级把拯救工厂的重任交给我,我就义不容辞,这是一种责任,身为工厂的一员,我不想看到工厂垮掉,也不能够让它垮掉”,姚忠良如是说。
  深知任重道远,姚忠良从接下这个“烂摊子”起内心就是坚定执著的,因为他不仅仅要拯救这头正在挣扎中的“白象”,还要让他快速腾飞起来。
  自姚忠良上任以后,白象集团的最高管理者的位置再也没有变动过,2007年白象集团已经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16亿、员工13000多人、年销售额达40亿、跻身于中国方便面业前三甲的食品加工业巨人。
  在白象集团12年的发展历程中,仕途的机遇,曾经一再为姚忠良敞开大门,但他每次都返回了既定航向,不过对于“人民代表”这个头衔他却欣然接受。
  
  “食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
  
  “初次当选人大代表时,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我觉得这是一份殊荣。”那是2003年河南省人代会选举的结果,当时的姚忠良还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今年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大会上,姚忠良再次高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是继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的二次连任。
  “能够连任是我的荣幸,同时我也越加深刻地感觉到作为人民代表责任的重大。”姚忠良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淡定而沉着。
  这一次姚忠良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赴京,心境发生了些许变化:一方面是一个企业家高瞻远瞩和更加振奋的心情,一方面是作为反应民声的人大代表更加严谨、贴近百姓生活本真的心情。
  “尤其是听了总理比较全面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我更为过去五年里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我们这一代人的确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大好时代,我深受鼓舞,对我的企业、我们的行业还有国家的美好未来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作为食品行业巨企领导人、食品加工企业的代表,姚忠良把食品安全作为自己提案的重中之重,他表示,“食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
  长期奋战在食品市场的第一战线上,姚忠良清晰见证了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过程,但也深刻体会到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的问题:从食品产业链来看是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三个重要环节中。种植养殖在食品安全中是最容易忽视,最不容易监管的关键环节;从居民的食品结构来看,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为鲜活农副产品,食用量很大;从危害程度来看,重金属、化学残留、药物残留的危害程度大,监管难度更大,由此导致的疾病花费了巨大的的医疗费用。另外,每年因此被退回的出口农副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70亿元,严重影响了国家声誉。
  “我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安全,这将会成为进一步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姚忠良说。
  他的另外一个建议就是:“建议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政策的落实执行,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力度。”从体制上建立食品安全的统筹监管体系,以解决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分段管理所导致的推诿、扯皮等监管不力的弊端,并从组织上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以解决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执法不严,处理不公开的现象。
  实际上,白象集团就是姚忠良自己所倡导食品安全原则和倡议的身体力行者。
  长期以来,白象食品集团始终坚持严格按照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标准执行,在生产加工和销售流通环节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历次获得国家级免检产品企业殊荣。
  在食品原料安全这一薄弱环节,2007年白象也已着手从种植管理开始,已和境外的著名生物科技研究机构合作,在黄河滩区的小麦基地自种了三百亩小麦,按照国际无公害小麦生长环境标准来投入生物肥料,彻底改变了利用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从而使白象产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无化学残留、无药物残留和无重金属残留的三无标准。
  
  白象之路
  
  
  白象的取名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远古时期黄河滩头曾经走来一只洁白的大象,它寓意着圣洁、尊贵、吉祥、丰裕。老厅长在建厂之初取名白象方便面,就是希望能为一方百姓带来丰裕安乐的生活。
  一个动人的憧憬,一个惨败的现实,就是姚忠良接手工厂时的全部。老厂因为亏损严重,要继续发展就需要资金。融资难是姚忠良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深入洞察行业形势之后,姚忠良别出心裁,他决定与原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借钱生钱”。由原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商为工厂出资,工厂则以原材料用量的扩大和保证货源供应来回报对方。很快,姚忠良帮助工厂获得6000多万元的融资,生产能力扩大一倍。
  姚忠良在让工厂重新协调运转的同时,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改革方案,那就是从“用人、用工、分配”三大机制开始。
  企业的发展靠人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姚忠良大胆突破常规,向上级要来33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对这个特殊的职工群体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封闭军训后,姚忠良把他们全部推向了市场,即便大学毕业也要从街头的产品促销开始做起,一场历练正式开始。
  但是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群体到了街头,还是放不下面子、张不开口。这群青年学生还在踌躇之际,却见厂长姚忠良身先士卒,自己扯开嗓门叫卖,同时还让这帮年轻的毕业生在马路上站成一排,集体给披此助威。慢慢地,顾虑越来越少,他们的身影开始分散遍布社区街头。“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家万户”——“ 四千四万”的口号声中,“全员营销”的白象逐步展开了低成本扩张。
  1999年,仅两年多的时间,白象就已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与此同时由于市场需求增大、销售范围扩大,相应的运输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经过调查研究,姚忠良最后决定租厂生产,先后在驻马店、焦作的武陟、吉林的四平和山东的兖州等地租赁濒临倒闭的粮食加工企业进行生产。此举盘活了1亿多元的闲置资产,使白象产品的规模扩大了3倍,当年就实现大收益。走出亏损泥沼的白象在一个新的方向上开始大踏步前进了。
  但是,刚刚带领白象快速发展起来的姚忠良没有想到,他和白象会陷入另一个“泥沼”。
  为了避免白象重蹈洛阳春都的覆辙,省委省政府主动介入并推动白象进行从国营企业向股份制企业的改革。姚忠良笑称自己是个“敢拼敢闯打江山型的人”。在这场改革中,姚忠良自然是改革主张派。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固有势力的顽强抵抗,白象也不例外。但是,这股阻挠力量之强、阻挠历时之久是向来信念坚定的姚忠良没有预料到的。然而,他更不曾预料的是,自己会经历一次尴尬的事业“徘徊期”。这期间,这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厂长职权被架空,成了一个挂名董事,不仅如此,他还被告发到省纪检委和检察部门……
  姚忠良深知这是原有体制的拼死一搏,但是这个博弈还需要持续多长时间,他不知道。无奈之下,2001年9月,姚忠良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来到北京脱产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身在北京,他仍一直心系白象,毕业前他下定决心,如果白象改制,自己就是属于白象的;如果依然不能改制,他也决然不会回头。对于白象,姚忠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也在坚持着自己为其设计的美好未来。
  
  历时几年,白象的股份制改造终于完成,姚忠良的苦心无负,2004年博士毕业后,他回到了白象集团。此时的白象虽然已落后于自己曾经的追赶者华龙,但是蛰伏后的姚忠良却是完成了“厚积”要开始“搏”和“发”了,“对于企业就是一切为了消费者,对于我个人就是要不断超越自己”。
  
  群005年开始,白象集团积极倡导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实施产品结构升级,开发研制的大骨营养系列产品,重新把握了方便面行业的“定味权”,开创了行业骨汤、骨面产品的新品类,又一次领导了全行业的消费潮流。当年“大骨面”一举创下单品销量过亿的佳绩,成为行业不折不扣的黑马。
  2006年3月,定位高端、面对时尚主流消费群体的“白象赢面”隆重登场,与“牛面”、“美食美客”形成金字塔中部的三驾马车。驱动金字塔高端品牌的“白象赢面”,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农村品牌的升级战,形成方便面业第三种扩张方式——“白象模式”,即非外资,不结盟,刚强而又自信地选择本土独资,坚定地推行其市场化的理念和成功地进行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化管理,完成其体系再造的系统工程。
  2007年近40亿元销售成绩,但姚忠良并不满意,他说“2008年将是一个更加快速增长的年份,销售争取突破50亿元,接近60亿元。”
  
  二次创业
  
  “如果哪一阵子找不到我,那我一定是正在北大、哈佛或者剑桥听课。在那种氛围里,上课,看书,打球,吃学生食堂,思考一些问题,真是享受啊!”姚忠良神采飞扬,心态的年轻让他充满着感染力。
  利用工作间隙,姚忠良还苦钻英语,甚至专门在北京参加培训班,目前已经考过了托福英语,能自如地进行日常英语对话。他还成功地考上哈佛,只因为工作难以脱身,不得已延迟入学。
  作为企业老总,姚忠良的确没有必要在工作之外给自己如此加压,但是姚忠良心里却很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目前,白象品牌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下一步就是在主攻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同时与外资企业展开国际化的竞争。
  “白象食品集团现在面临二次创业的问题,我们将会加强资本运作,争取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上市。”姚忠良表示。
  据悉,白象集团已经与摩根、高盛、荷兰银行等国际巨头接触,有望募集10亿元资金。“我们下一步要进入生物食品领域。”在他看来,白象只有国际化才有更大的发展。但他知道,单纯靠发展方便面也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寻找高科技食品的发展路径,用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来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在白象集团的方便面业务结构中,高端产品份额占15%,中档产品占60%,低档产品占20%以上。而2008年白象的目标是,高端产品份额要超过40%,基本退出低档品市场。在营销市场上,也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为主。
  “从2008年到2025年,分三阶段,奋斗18年,力争达到千亿的目标。”这是姚忠良退休前的目标。
  当一个人被目标不断地激励着时,他总是忘我投入的。姚忠良就是这样,每天工作长达十四五个小时,“上厕所一溜小跑”;为了检验产品吃自己的方便面,为了知己知彼,他吃同行业者的方便面。
  姚忠良还有自己个人的目标:希望体魄强健,能活到100岁,向张学良看齐;他希望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世界最高学府哈佛深造;退休后去当客座教授,周游世界,撰书人生。
  “我们常讲经济效率、生产效率,也要讲人生效率。人生苦短,要有效地工作,有效地生活。”姚忠良有所感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