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天翻地覆,无数英雄好汉竞折腰。这里单单要讲讲我的朋友D女士的故事。
这位中年女强人与华尔街亲密接触的轨迹颇为曲折。她第一步移民的是加拿大。事先做过两份售货员的工作,但她志存高远,想起以前在内地操作A股威震大户室的往事,便去一家当地的大型金融机构应聘交易员。当时里面的弟兄就透风,让她千万不要说自己有过炒中国股票的经验。当时她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按照大家的嘱咐坚决执行,果然在后面的两轮面试一轮笔试中有惊无险。直到她当上经理才体会到北美股票和中国股票的规则完全不一样,一张白纸更好绘图。所以,那边的证券商里遇到有人说自己是A股交易老手的,一般立马就被扫地出门了。
自然任何一行入门时都有难点,进去之后只要人不偷懒,就都会水到渠成。D女士之后从加拿大公司跳到美国公司;从美股做到期货、外汇;从交易员到培训主管;从交易经理到自己创业,在中国和加拿大成立投资公司,总的感觉是勤奋加上兴趣就能找到所在领域的立足点。D女士平时常说,漂泊了这么多行,还是觉得金融最适合自己,毕竟一不需要像职场那样戴着面具看人脸色,二来既有挑战性又足够自由。应该不会再跳来跳去了,可是命运的安排却只有“谁用谁知道”。
今年8月,回国看奥运的人潮之中,就有D女士一家四口。她其实没有怎么看比赛,她精打细算地买了三张票,让丈夫和儿女去看。自己则旋风式地7天约见了20多拨人,畅谈如何组合投资VC、PE,如何去华尔街抄百年不遇的大底云云。忘记说了,她现在的业务主要是拉资金,就是替私募基金拉来入伙的资金,然后自己拿提成。按照她的说法是“旱涝保收”,行情好坏都不愁。
那时“到美国抄底”成为国内的一小撮人群里的风尚。首先是抄楼市的底,因为内地的媒体天天在说,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就是楼市不景气而引发的,而危机的逐渐加深也就意味这楼市的日益探底。常有人说,报纸上说的那些一美元一栋的大house咱们就算遇不上这样的好事,但几十万美元买一栋,怎么都比几百万在北京买一套上没天下没地的公寓强吧,虽然传说中的地税高得惊人,但好歹能在美国拥有一块土地,想想也觉得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
其次是抄股市的底,这和国内A股的表现有关系,愿意花钱做投资的人,没几个没在A股湿过鞋的,可是看着美国那边的坏消息天天有,而中国的股市应声天天跌,炒股的人没了脾气,你不理性,咱不玩了还不行吗?再加上D女士特意带了她在美国某个华人开的金融学校学习的教材,厚厚的一大本,见人就拿出来说,美国股市是双边市场,不象国内股市是单边市场,涨的时候大家赚钱,跌的时候除了赔钱就是傻眼。她从她粉红的LV大包里把教材拿出来,翻到她最熟悉的那一页说,“no no no,象中国股市这样的制度是不合理的,玩美国股市,涨的时候能赚钱,跌的时候一样赚钱,因为涨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多,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空啊。”只在茅盾的《子夜》中看过多头空头激烈混战的场景的中国投资人还真有因此而拿出真金白银投给她的私募基金的,他们的想法很淳朴,竟然真的只是为了体会一下做空的感觉——“国内的融资融券政策不是快出来了吗,咱们先进市场去学点本事。”
当然,D女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美国证监会竟然有时候跟中国足协一样不讲道理,发了文说不让做空就不让了,她和那些想学本事的国内投资人也只好看着美国股市“过山车”,除了赔钱就是傻眼。
之后,内地有些投资人不乐意了。最近D女士协助牵线的基金之中,已经有好几家悄然清算。她前几天在邮件里抱怨,“有些客户素质不高,亏了钱就找基金经理。”她还感慨万千地说,20多年前,电影《华尔街》之中有一句经典对白,就是“想在华尔街找朋友,那就找只狗吧。”她觉得,就象某些买楼的业主发现房价降了就去冲击售楼处要求退房一样,“这些人很没有契约精神,也很没有信托责任。”
她在离纽约30分钟的新泽西(也就是华远任志强举例美国房地产时常说的一个郊区名称)有一套大别墅,接近上千平米。不过,据一位熟人说,前几天似乎有一些操着国语的大汉去扰攘。这两天大别墅已经乌灯黑火。而D女士的手机,也已经停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