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它是美丽的科尔沁草原的右翼,但它远远没有科尔沁草原的风姿。“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是它遥远的过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来到此地,它会让你饱含眼泪——只因这里风大,还夹杂着大量的盐碱微尘。
与东部山区浩瀚的林海、中部平原区殷实的粮仓相比,吉林省西部虽是草原,却已大面积的盐碱化,位列世界三大盐碱地之一。
这是吉林省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严峻现实,严重时甚至造成了“生态难民”,因为盐碱地的大肆扩展,世代在此生活的居民须为盐碱地“让步”!
2002年起,吉林省正式联合所有力量“向盐碱地进军”——对西部生态脆弱区实行抢救性保护。过去像伤疤一样的盐碱地,慢慢开始恢复植被,甚至有了碱地生态经济产业链,一批草业龙头企业在西部治碱工程建设中逐渐成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2007年9月,随着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启动,吉林省西部通过盐碱地的治理将增加耕地27万公顷,年增产大米33亿斤,昔日的盐碱地将成为富饶的粮仓……
风吹草低成追忆
2007年12月22日,吉林省大安市。
站在广阔的土地上,穿着军绿色大衣的宏达公司看门师傅老刘显得有些孤单,一到冬季,偌大的土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
2006年老刘随着盐碱地治理项目来到这里,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刚到这里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在盐碱地里种草植树,能行吗?”当时他对这个项目能否有效益表示怀疑。
现在,他轻轻地抚着一株沙枣树,“还行!去年栽的,今年都长到2米多高了。”
在这块上百公顷的土地上,远远看去,大地一片泛黄的枯叶能让人想象到夏季曾经的草场繁盛,不过走近了,还是能看到过去盐碱地的踪迹,部分干涸的土地上仍旧凝结着白乎乎的盐碱。沙枣树、羊草在这样的地表上顽强的成活。
而就在前几年,早年间有着“鱼米之乡”和“骏马之乡”美称的大安市,盐碱地面积达24.76万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50.76%。
“一出门便是大片白得耀眼、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偶尔能看见一两簇黑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