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对策

2008-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8年40期


  摘要:当前大学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现象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阻碍了高校学风建设的良性运行。本文就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的表现、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制度建设、发挥指导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四个途径来进行规范。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对策
  
  大学生学术道德,是指大学生在求学、治学过程中形成的、与学习研究活动相关联,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生作用的有关善与恶、诚实与虚伪等观念和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教育部近年来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制度,为维护大学生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现象仍然广泛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阻碍了高校学风建设的良性运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业、论文抄袭。大学生作业、论文抄袭的行为表现在以各种手段将他人已发表或未公开发表作品的全部或部分据为己有的抄袭、剽窃行为。如今大学生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章非常便捷,变传统的手抄升级为复制粘贴,成本低廉,效率高。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城网络道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这表明抄袭论文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了。
  (2)编造、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编造、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的现象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流表象。调查表明,随意拼凑实验数据的人并非少数。有的学生将他人的数据、图表略作修改就变成自己的了;有的依想象修改、拼凑实验数据,没有做的实验变成自己亲手做过,没有数据就伪造数据,数据与结论不符就修改数据。
  (3)“枪手”代写论文。代写论文包括请“枪手”替自己写论文和自己当“枪手”替别人写论文两种情况。由于网络“枪手”漫天要价且文不对题,传统校园“枪手”重获新生并再度“抢手”。据《信息时报》2007年3月10日报道,代写毕业论文的广告在校园内部广为流传,一篇毕业论文一般的价钱在1500~2500元,高的甚至达到3000元。
  (4)考试作弊。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并且作弊现象由“个别”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相当部分学生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手段,对考试作弊成功存在侥幸心理,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观念失衡。
  
  二、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由于受到外在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负面影响,以及内在的学校教育管理失范和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大学生学术道德出现严重缺失。
  (1)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影响。一是长期以来,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着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格言古训,导致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潜意识里诚信意识的匮乏。二是社会上奉行的“趋利避苦”行为哲学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促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如政治生活领域中政府诚信缺失,文化生活领域中守信者“利益”受损而不守信者却没有受到惩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反思辨析能力不足,常常把自己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因而容易成为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缺失者。
  (2)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博大的人文精神,彰显学者的独立人格和圣洁操守,如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强调“言忠信,行笃实”,“淡泊明志”。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学术的社会文化基础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在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等。但是高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不断弱化,导致学生人文精神逐渐失落,大学生失去了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学术道德因此失去了有效支撑,抵御学术腐败就缺少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3)高校学术道德管理制度存在弊端。高校在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中普遍缺少健全的制度和合理的评估体制。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出台了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且多限于研究生教育层次。在如何防止和减少大学生舞弊上,高校也还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对难以发现和鉴定的论文抄袭来说,惩戒的作用微乎其微。有一些高校规定,一旦发现学生论文存在抄袭现象,最高处罚可达到“取消学位”。但如此规定属于事后的惩处,震慑作用是暂时的,难有长效。高校对于作业抄袭或编造实验数据的学生一般都尚未处理,这样的机制导致大学生学术道德失去了制度上的约束。
  (4)大学生群体知识产权法制意识淡漠。我国对知识产权法制的保护起步较晚,人们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相对薄弱,这在高校这种知识密集型组织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之,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够,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制意识淡漠,在科学研究或论文撰写中大胆采用“拿来主义”,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种做法已经“违法”。不少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学术道德和切身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就卷入其中,很难静心进行学术研究,甚至把论文写作当成负担。
  (5)指导教师要求不严或学术道德失范。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扩大,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也增加。据调查,指导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自身比较忙,无暇顾及学生;二是需要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照顾不过来;三是指导态度不认真,对学生的论文或课题研究把关不严。更有甚者,一些指导老师自身道德素质低下,把社会上的腐败行为引入学校。有的将自己的课题让学生做不给任何报酬,并堂而皇之地将学生或他人的研究成果署上自己的姓名;有的自己就是文抄公,这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极坏的带头作用。
  
  三、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
  
  大学生学术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外在的学术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大学教育,并经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内化而形成。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
  (1)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谨自律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是加强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政府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治理企业和个人失信行为,依法行政;提高社会信用度,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二是在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三是在学术界大力提倡“学术打假”。在学术批评界大力提倡使命感和责任感,杜绝“学术腐败”现象,力争为中国学术界创造一片纯净的天空。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只有大学生本人才是自己伦理道德准则的监护人。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克服科学研究中各种困难的坚定意志,正确引导大学生学术道德价值观。一是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力弘扬传统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坚持德行优先的教育方针,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神圣学术殿堂的维护者和高尚学术道德的传承者。二是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要让学术诚信得以内化为大学生稳固的信念,让学术道德深刻地作用于大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这一任务很紧迫。
  (3)加强法制教育和制度建设。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不具备强制力,违反道德规范,通常只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自己内心信念的责备。因此,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和制度建设。一是加大对大学生进行《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力度。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明确学术活动中的法律规范,自觉保护知识产权,并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二是制定可操作性的学术规范和惩处机制。要严格落实教育部“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抄袭的界限,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受到怎样的处罚等。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学术监督。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等,发挥师生的监督作用,加强舆论曝光和警示作用。
  (4)发挥指导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指导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起着直接的、关键的作用。指导教师一是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二是要强化与学生的科研交流,加强对学生的各个层面的监督。同时,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和管理规范,让学术造诣深、教师职业道德高尚的学者担当指导教师。对不能恪守学术道德准则的指导教师应严肃处理。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华正伟.略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J].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