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从网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搭建新平台入手,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网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搭建新平台
和其他传统的教育媒介相比,互联网因其巨大的信息传播量、快捷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范围,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高效率的工作平台,加速了思想政治工作向人性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1.拓宽了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网络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时空维度上实现了同地—同时、同地—异时、异地—同时、异地—异时四种模式并存。其次,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以群体为主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可以自由地以个人、小组、群体等不同方式实现双向或多向的互动。
2.丰富了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给学生灌输某些观念、做法、要求为主,多采用单纯的说教来完成。而互联网的多媒体性,则为学生教育提供了音像、图文全面结合的教育形式,同时,网络的海量信息,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形式更为生动且易于接受。
3.更新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QQ群、论坛、博客等网络沟通的方式被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了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型交流逐渐转变为网状的平面型交流,从而增强了工作的灵敏性和针对性。
二、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挑战
1.信息优势的减弱影响教师威信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对等的信息杠杆上,因此教师凭借信息优势,极易树立威信。但网络环境下,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减弱了信息优势甚至使教师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当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予的知识和道理由“未知”变为“已知”,势必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感和威信力。这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由此,网络环境,如何建立教师威信,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交往的符号化冲击现实人际关系
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而是以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为前提“引导式”教育。而以网络为中介的网络交往采取符号化的交往方式,难以实现文字以外的非语言交流方式。现实交往过程中的身体接触、体态变化、情感流露都难于在网络交往中实现。而其他的深入学生实际,利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交往活动,如散步谈心、运动交流等更不可能完成。这致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趋于单一化,师生之间难以达到感情上的认同与亲近,并随之伴随出现信任危机、诚信危机等。
3.网络思政问题的出现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网民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学生网民规模达到7600万人,比2007年12月增长了1552万人。庞大的大学生网民群体,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诸多新问题。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是对学生自律性的极大挑战,大学生沉迷网络现象屡见不鲜,并引起教育者关注。
三、思考与对策
1.提升辅导员信息素质与开展学生网络媒介教育相结合
(1)提升辅导员信息素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可见,网络环境下,辅导员信息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提升辅导员信息素质的方式是多样的。首先,实行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班,尽可能地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了解现代网络媒体发展的状况,掌握适应于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网络新技术。其次,开展网上交流活动,如建立论坛、博客、QQ群等,为辅导员开展网上交流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再次,在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信息员,及时、高效地传播利于工作开展的有效信息。最后,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合理运用网络媒介。
(2)开展学生网络媒介教育。学生网络媒介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媒介,从而建立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学生网络媒介教育的途径包括:注重对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的宣讲,使学生具备基础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在校园网中建立网络素质教育的网站,帮助学生解决常用的网络信息问题;开设网络媒介教育基础课程,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媒介知识体系。
2.发展网络文化与发展校园文化相结合
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时强调:“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事实上,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经融入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校园文化也以网络的方式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如网络论坛、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校园其他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适合各高校自身的育人特点和育人模式,对广大学生具有育人和教化、支持和保证、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集体观、荣誉观、价值观的培养。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能全方位地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发展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3.网络平台的搭建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
为使学生思政工作更为科学化、人性化,高校应该积极搭建有效的网络平台。各级留言薄、信箱、论坛在公开化、透明化的同时应该明确管理人,确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从而有效实施信息监督、回复和处理。这种方式为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了更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切实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传统教育手段,大力开展细致耐心的谈心活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主题突出的党团组织生活等,将有助于凸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从而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