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着严重弊端,主要表现在重讲轻练,学用脱节;僵化呆板,窒息心智;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没有乐趣等方面,以至于长期以来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笔者在深入剖析存在上述弊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之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积习弊端;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之弊端分析
应用写作是一门工具性、技能性、实用性很强的的课程,我国各级各类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普遍开设应用写作课。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这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技能、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技能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封闭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中占了主导地位,可说是积习已久,根深蒂固。其痼疾特征描述如下:
(1)重讲轻练,学用脱节。应用写作本是一门技能课,但不少教师把它当做一门理论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讲写作理论知识,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从概念定义讲到性质作用,从特点分类讲到主要内容,从基本结构讲到注意事项,但学生写作训练的时间却很少,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用脱节,写作理论知识无法转化成学生实际的写作技能。
(2)僵化呆板,窒息心智。应用写作具有程式性的特点,为了提高写作效率,迅速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文体在结构上、写法上有个大致的模式、基本的格局。应用写作教学当然需要让学生熟悉这套基本格局,才有助于写出规范的应用文体。但不少教师对应用写作技能却看得过于简单,似乎教应用写作不外就是教会学生套套格式,懂得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结构就可以了。那种把应用写作等同于套套格式、“依样画葫芦”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僵化呆板,陈旧老套,误导学生忽视思维训练,窒息了学生的心智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活力。
(3)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没有乐趣。应用文体具有实用性,与欣赏性的文学作品不同,其文风朴实无华,缺乏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难免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加之传统教学讲风太盛,越俎代庖,僵化保守,陈旧老套,更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与学在应用写作教学系统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由于学生对应用写作课不感兴趣,感到应用写作“没学头”,甚至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这使得一些写作教师体验不到教学的乐趣,缺乏成就感,觉得应用写作“没教头”。教与学的消极心理相互影响、感染,恶性循环,这是应用写作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对此,同行都有切肤之痛,也都意识到只有革除弊端,改革僵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应用写作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但就实际情形而言,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改革却是举步不前,步履维艰。为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改革的紧迫感,内在动力不足。在高职院校,应用写作大多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教写作课的教师大多是公共课教师,学院的所有教学系部、班级都要开设应用写作课,就是说,应用写作课的开设属于“卖方市场”,不管系部想不想开课,也不管学生乐意不乐意修课,开课权统一由学院教务部门掌控,由不得你。这样一来,写作教师感受不到太大的生存压力,也就相应缺少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缺乏紧迫感,也就缺少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2)忽视系统的研究,缺少宏观的谋划。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众多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要使应用写作教学改革顺利推进而富有成效,就必须善于运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改革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谋划。但高职院校应用写作的改革大多起点较低,对教学改革缺乏系统理性的认识,缺少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缺少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到底为什么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改什么,目标在哪里,怎么改,分几步走,要采取哪些切实有力的措施?对此没有经过深入的研讨、周密的策划,凭想当然就仓促行事,其结果,使教学改革陷入盲目性,跟着感觉走,见子打子;脚踩西瓜皮,改到哪算哪。
(3)不注重微观细节,热衷于搭花架子。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攻坚战,其操作之复杂,实施之难度不言而喻。要将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向前推进,取得成效,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但从现状看,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改革之所以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注重微观细节的落实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在一些人那里,教学改革只是个挂在嘴上的时髦术语,搞教学改革只是为了赶赶时髦,凑凑热闹,热衷于做表面的文章,却少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艰苦细致的努力。
(4)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系统诸多要素中,教师是决定教学改革成败至为关键的要素。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对现代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这必然对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长期历练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使得其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5)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因素的制约。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概括起来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这使得教学信息密度小,传递速度慢,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上加大了投入,教学软硬件建设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这方面的建设却存在不平衡的状态,还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由于财力的不足或各种原因,现代教育设备各种软硬件还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需要,如多媒体教室不足等,成为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制约因素。
(6)教材建设滞后,好的适用教材不多。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的建设是整个教学改革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使用自编教材的院校并不多,大多高职院校都是选用别的院校编写的教材。这就带来如下问题:一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并不见得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就适用于高职院校,即使是优秀教材;二是即使选用的是高职院校较好的教材,但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类别、学科性质的不同,每所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亦有所不同,其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而自编教材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又缺乏编写的实力、出版的条件。此外,许多教材教学内容陈旧,编写体例老套,从定义到作用,从特点到分类,从结构到写作要求,然后是例文评析,千篇一律,缺乏可教性,特别是写作训练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供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练习题非常少,或者笼笼统统。教材建设的滞后拖了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后腿。
三、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之对策
(1)增强忧患意识,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着严重弊端,不利于学生应用写作技能的提高,已严重影响到技能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之潜伏着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人们处身危机之中却意识不到危机的存在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必修课的“特殊待遇”使应用写作课的开设成了“卖方市场”,虚假繁荣的表象,掩盖了潜隐着的危机。笔者所在学院前些年就是这种状况。为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由,我院于2005年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随之,应用写作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在全面推行学分制的新形势下,应用写作课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开课权不再统一由学院教务部门掌控,而由系部、学生说了算。既然是选修课,选课权在学生,学生不选,选修课就成了不修课。骤然间,开写作课的班级锐减,我院的应用写作教学一度陷入了困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院应用写作教学面临危机,绝非偶然,这种危机其实在其他高职院校也同样存在,只是还处在潜隐状态,没有充分凸显而已。我院实行学分制改革,应用写作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才促使原来潜隐的这些弊端凸显了出来。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透视我院的这场危机,有助于认清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面临危机的深层原因,高职院校要富有成效地推进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前提是必须唤醒写作教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将生存的压力转化为教改的动力,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这是推动教学改革重要的心理基础。
(2)观念先行,达成共识。我们常说:思想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相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不是个人行为,单靠个别教师自发地进行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富有成效地推进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达成共识。如前所述,我院应用写作教学曾一度陷入困境,面对困境怎么办?写作教研室从2006年下半年起,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研讨活动的第一阶段,主要就应用写作课程的性质、功能,应用写作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展开,通过专题研讨,明确了应用写作教学在我院、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研讨活动的第二阶段,通过对我院二十多年应用写作教学的回顾与反思,找出了应用写作教学陷入困境的弊端和症结;研讨活动的第三阶段,主要针对应用写作教学的症结和弊端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谋划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大家转变了教学观念,达成了共识:我院应用写作教学除了改革,别无出路,只有下定决心,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增强应用写作教学的生机活力,才能从教改中求生存,从教改中谋发展。观念的转变,认识的统一,使教改由自发变为自觉,由个人行为变成了组织行为,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3)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应以写作实训教学为中心。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必须以写作实训教学为中心,通过强化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我院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就是以写作实训教学为中心的,通过调整讲与练的比例,加大了写作训练的力度,由原来以讲为主变为讲练对半,讲写作理论知识以精要够用为原则,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写作训练。写作实训注重实战效果,尽量贴近现实,贴近专业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扮演某一特定角色,身临其境,通过写作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写作实训活动,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应用写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其写作的动机兴趣,又能增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其实际写作技能。
(4)加强实训教材、案例题库的建设。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如何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应用写作教材,大多陈旧老套,教材建设是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成为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瓶颈,不突破这个瓶颈,实训教学改革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怎样突破?关键是改革传统的写作教材,编写出适用的实训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写作案例题库。写作实训教材建设要打破学究气,改变传统教材写作知识过于繁杂、例文过于陈旧、训练严重不足的弊端,注意更新教学内容,把重点放在强化写作技能的训练上来。具体操作应坚持五个原则:一是精要性。对繁杂的写作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梳理,去除文种定义、性质等较为抽象、实用性不强的文种知识,突出实用性、技巧性较强的知识点。二是导向性。以创设写作问题情境为导向、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增强学生自觉的写作意识。三是可训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实训材料,强化各种单项、综合的写作训练,特别是建立起与实训教材相配套的实训题库,使写作实训名副其实,更贴近写作现实,增强学生实际的写作技能。四是规范性。例文的选取典型规范,便于仿写;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五是启发性。利于发挥教师在写作实训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点拨写作要领,启发学生遵从写作规律,提高训练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团队意识。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功能作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单纯的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开展写作实训教学是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中心,进行实训教学改革对写作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以此指导写作实训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控导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写作实训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写作训练的兴趣。因此,提高写作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成败,否则,写作实训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变成一句空话。怎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写作教师队伍?我院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将教学团队建设与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建设、实训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精品课建设为导向,以实训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写作实训教学改革为动力,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大力倡导、激励教师通过积极参与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建设和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二是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经常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形成较浓的科研氛围,以此推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三是配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开展教学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交流实训教学经验,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提倡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借鉴,拓展视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四是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团队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精品课建设中的作用,以老带新,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使青年教师更快成长成熟。五是针对应用写作实训教学缺少实训案例的软肋,组织教师编写教学案例,建立实训教学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6)用系统观点研究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应用写作教学改革顺利推进而富有成效,就必须善于运用系统的观点,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入手;既要有通盘的谋划、总体的方案,又要注重实施的步骤、局部和细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笔者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善于用系统的观点去研究、探索和解决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把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改课题研究三者结合起来,就能富有成效地将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推向纵深,为应用写作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更充分地发挥应用写作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职业人才中的功能。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培红.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低效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