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动态调查启示录

2008-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8年40期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飞速发展和进步的时期,然而在越来越充裕的物质条件下,一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出现了滑坡,这是一个不容回避且需正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社会公德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成员的精神素质,作为精英的大学生更加应该注意这些,自己从平时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教育;调查;精神文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还是以物质多寡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不失时机地发家致富,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尚不健全,便呈现出违法乱纪、急功近利、纯粹追求物质金钱等令人痛心、困惑的社会怪象。这使得思维活跃、视角相对单一的大学生在精神上暂时失去了方向,为公德意识的缺失、精神动力的匮乏无形中搭建了温床。我对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学生做了此次大学生公德动态调查,对于目前大学生公德做出一个较为正确客观的评价。本次调查主要以在校内发放问卷和随机访谈两种的形式相结合进行。
  
  一、开展调查的原因
  
  在调查中在问及“作为大学生平时是否关心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其发展”时,有66%的被调查者表示关心,但也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不关心。在表示关心的调查者中有45%的对此问题有特别的关注。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还是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这个问题比较关注的。
  (1)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参照系呈现多元化,导致了他们的道德失准。青年人的特点可以用“英雄情结”加“浪漫情怀”来概括,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保尔式的英雄,另一方面又乘着道德的滑车下滑不止,上大学后打牌、睡懒觉、谈恋爱、看小说、上网、隔三差五地下馆子,学习成绩下降,考试挂红灯……这种思考与追求的欠缺导致无奈和两难境地,折射出青年人思想的不成熟和情绪的不稳定性。
  (2)教育模式的陈旧。中国的家长大多寄望孩子上大学,读博士,在其背后深藏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家族包袱。这种功利性极强并带有奴役性的“父权式”教育必然在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中留下斑驳阴影,而应试教育更是给他们的成长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本应是“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鼓励创新,扶持棱角,却成了保姆式的灌输器;知识本应成为丰富大学生个人涵养,提高人文情怀的源泉,却被当成了步入“颜如玉,黄金屋”的金桥。
  (3)独生子女化。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第五代人”。幼时物质丰裕,无忧无虑,竞争意识淡薄,进入大学后,面临社会转型和文化的更替,使他们赶上了并轨自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时不时便有找不到工作或下岗分流之虞。这使得他们呈现出浮躁、困惑和迷惘的特点,感到孤独、无助与空虚。时代让新生代的大学生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显得束手无策,而家庭和学校教化的不当又使他们失去了心灵可以停泊的港湾,严峻的社会挑战及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使他们濒临情感危机,思想与心理处于迷失状态,人文精神显得渺茫与黯淡。
  (4)喜忧参半的网络。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文明时代。诚然,网络可以给我们带来迅疾广泛的知识与信息,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目前我国网络管理制度及立法的不健全,由此而出现的网络黄色、灰色、黑色文化也日益泛滥,并且在无声无息中侵蚀着青年大学生,使得相当多的在校大学生的精神陷入虚拟、堕入危机。迷恋上网、游戏成瘾、荒废学业、精神恍惚,有的甚至陷入无端的心理畸形。
  
  二、调查结果
  
  (1)公德缺失仅次于腐败问题令人担忧。在问卷中问及“对于中国目前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时,有43.1%的受调查者认为是腐败问题。腐败问题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经常提及也是困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在平时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有36.7%的受调查者认为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公德缺失来自于对一切道德规范的漠视,而这种漠视心理来自于摧毁一切的精神,而被摧毁后最难以重新建立的莫过于文化精神,在任何时候文化精神决不能被摧毁,这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当前我们的社会风气是物欲崇拜,娱乐至上、实用主义当做处世原则,对人生的根本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并不关心,自然就产生了社会公德的缺失,成为影响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20.2%的受调查者认为是诚信危机,主要因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等因素引起的对诚信原则的背离和对诚信缺失行为的法律惩罚机制的不健全,在道德公德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引起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社会严重的问题偏重于道德公德方面,加强社会道德公德体制的建设与开展实质性的思想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不然就会出现更严重的经济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民族危机。
  (2)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公德心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重要评价标准。在调查中问及“公德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受调查者在: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环境和公共财产的保护、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素质三个方面全选的为72%,选择前两项的为8%,选择后两项的为20%。这说明受调查者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已经是公德心的最主要方面的内容,自然环境问题已经是全人类的超越了国家民族种族的头等问题。28%的受调查者认为公德心还应该包括: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站出来指责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对于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可以违背一点社会道德规范”时,有44.3%的受调查者选择不赞成,31.2%的受调查者选择可以理解这种做法,20.8%的受调查者选择只要不是太过分还是赞成,3.7%的受调查者选择赞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
  (3)受调查者表达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问题的看法。“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欠缺处在于,对于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上不想按规矩办,在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等传统美德的发扬上有时候过于注重形式注重表现,功利心强使得与这些美德实质上脱钩。”“在大学生活里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懂得勤俭节约。”“对公共财务不够爱惜,缺乏正义心理,这是在对外树立大学生形象方面有所欠缺的,在社会上就应该让社会觉得大学生有科学的头脑和坚强的适应能力。不应该让社会觉得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也是大学生公德心的表现之一。”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
  
  在问卷中问及“目前大学公德教育效果如何”时,有12.7%的受调查者认为很理想,大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有31.6%的受调查者认为比较理想,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有38.9%的受调查者认为并不尽如人意,有16.8%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任何效果,纯粹的形式主义。从调查中qkEchOZ+zfKYDrILDA08UgtRSBJTk0Ms4meqYHQaIuQ=反映出目前高校开展的学生公德教育在学生心中认为效果不佳,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者已经超过了半数。这说明在当前的大学公德教育中存在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
  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绝非主流,但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公德意识的缺失,必然会伴生生活无价值、无意义、无目标感,因而迷惘、无所趋附,焦虑甚至恐慌,且无以慰藉。因离舍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所以在精神上产生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因此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着重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公德心,道德意识,以正确的“思想”、“主义”和文艺作品来引导,推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颇具战略远见的。今天的大学生,渐失了昨日“天之骄子”的光环,这是历史的残酷,却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如何看待这种缺失,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加强大学阶段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应让社会看到大学生坚韧和顽强的一面。加大在大学生中间的实质性的宣传力度,对公共财物自觉行动加以保护,从自己做起,也不断提醒自己身边的人遵守。建议掀起“国学”读书浪潮,树立先进个人榜样,竭力主张从周围的一点一滴做起,营造良好的公德氛围。太过完美的想法并不现实,但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并非是一无是处的,看个人,也看周围的环境,看思想的碰撞有多激烈。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在勤俭节约上加强宣传力度最好是让每一位在校的学生都去体验勤工俭学。不仅在大学里更要在社会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