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待高校扩招问题

2008-12-29 00:00:00高金环韩黛娜
中国市场 2008年40期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扩招入手,借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由于扩招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教育收费、高校负债、师生质量下降以及就业等的成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试图说明高等教育应放缓普及速度,更不能演变成为一种产业化的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扩招;政府管制;经济学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发展,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软硬件环境建设、后勤服务建设等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高校招生人数,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320万人,2007年约1010万人。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567万人。截至2007年5月,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在2800万人左右,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居世界首位。随着扩招的进行,由其所引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高校扩招所引发的问题
  
  1.高等院校负债问题
  高等教育人数在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受教育个人的家庭除了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外,高校自己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
  (1)“硬件”建设投资大幅增加。为适应学校的发展,大多数学校都选择在改造老校区的基础上建设新校区。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和学生公寓等作为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高校在建设时是必须大力投入的。在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住宿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加大了学校的教育成本。
  (2)“软件”资产投入大幅增加。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了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各高校增加了对教学仪器设备等的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等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也是我国各级政府监控高校设置、评估、升级等的一项基本指标。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学校投巨资建立各种类型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大量购置图书等,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教育成本大幅增加。
  (3)人力资本费用大幅增加。为了适应扩招的发展、教学上的要求,在学生不断增加的前提下,高校人力资源也需要不断的补充,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建立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各高校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培养费。鼓励年轻教师读硕读博,到其他学校进修。这些培训费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承担。学校在规模明显扩大的同时,教师队伍的结构有很大改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但教育培养费用不断增加。
  2.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问题
  虽说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中已经不再像中等教育一样被强调,但是教学质量还是衡量一个学校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质量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在教师这一支队伍,另外一方面反映在学生这一群体。
  (1)教师职责的弱化。扩招以后,各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紧张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楼的紧张,导致许多高校实行教室流动、合班上课,大学教师常常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间接触的机会,降低了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其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经济环境下,大学教师由于学校工作的特点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很多选择在外办公司、办辅导班,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再次是在校生人数几年来持续的增长导致教师队伍资源短缺,很多教师的工作量都成倍地增长,大学教师的唯一选择就是大班集体教学。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个别的,甚至是小组的互动机会越来越少。主观上,也有一些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并不主动地接近学生,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时间几乎不存在。现代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套由“权利—义务”所规范的契约关系。最后目前师生间只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而非双向的互动关系。这种状况往往表现为教师“一言堂”,导致师生难以配合默契的局面,至于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则更不用说了。
  (2)学生素质的不断下降。由于扩招,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院校,有些学生本身素质就没有达到进一步受教育的程度。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是由扩招带来的,而以后也会影响到就业问题。因为学生质量的下降,也直接影响招聘单位的计划,预先形成在校生质量下降的不好的印象,这又是一种恶性循环。
  3.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家长认为,他们送子女上大学就是要让他们以后有一个高的起点,有一份好的工作,可是现在这种愿望越来越难实现。家长的期望可以看成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期望,但是很大程度上这种预期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新闻,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对于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上面各种问题综合引起的。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对问题的分析
  
  我国高校持续多年扩招,对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高校扩招的利与弊,学者们各执一词。高校扩招,在经济学上简单地看就是企业扩大供给量的问题。高校扩招之所以会一直没有阻碍地顺利进行,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是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理解是市场的需求所致。
  1.投资回报理论使高校陷入困境
  高校扩招不仅使其收入在增加,与此同时支出也在增加。学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原本的教学、住宿、实验室等一系列的硬件设备渐渐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建设新校区,扩建各项已有的建筑在各地高校普遍地进行着。因为高校(企业)只有满足学生(消费者)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消费者),所以这一系列行为被认为是投资,投资就必须有回报,因此为了收回投资增加收益,只有进一步扩大规模,可是规模的扩大又引起下一轮的问题,这样下去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目前,值得庆幸的是,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这种问题,因此已经停止了大幅度扩招计划,有些院校甚至已经停止扩招了。
  2.效用理论解释师生质量下降
  经济学上,“效用”一词用得频繁,它指的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因为人们进行经济交易是要得到这种满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活动就是上课,就是要从中获得收益,满足需要。而作为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产品也主要是课堂,双方从交易中各自获得满足。但是,效用有这样的规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运用该规律,随着听课人数的增加,知识传递到每个学生带给他们的效用也是在递减的。毋庸置疑,这种递减的效用直接造成了学生质量的下降。
  对于教师来说,现行的教育制度与经济体制使得教师的机会成本在增加,教师们纷纷开展自己的第二、第三产业,使其对时间、精力等资源的利用达到“效用最大化”。
  3.“马太效应”集中体现在就业水平
  一方面,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这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那些因投入充分的学校在教学科研就业等方面占绝对优势;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符号,满足了那些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分层,以确定自身的价值与优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与薄弱校的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牺牲了作为整体的教育的生命。
  因此明显可以看出,一般的重点大学比普通大学的就业情况要好,因为其学生的平均质量要高于普通大学,所以用人单位也比较倾向去重点大学办招聘会,去招聘所需人才,所以学生在报考时更愿意到这些大学。
  
  三、政策建议
  
  1.完善高等教育招生计划
  首先,必须要明确,高等教育不能被产业化。因此,随着高校扩招开始,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显化,这种现实为教育改革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扩招思路。目前的形势已经充分说明,国家对于高校扩招要持放缓的态度,要对现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缓解这种逐步形成的恶性循环局面。其次,要注意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对现有师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
  2.完善教育收费管理体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收费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制对于高校的行为没有发挥出作用,对垄断企业——高校的管制,包括对垄断价格——学费和垄断产量——招生数量的管制,而与我们所看到的不太一致,政府对于学费和招生数虽已有明确指出,乱收费与招生乱却一直存在着。笔者认为,在这里面不仅要有政府管制,而且还要有政府监督。只有文件下达,却没有专门的部门监管这些文件的执行情况,对于高校的管制是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的。
  而对于高校“灰色收入”这种行为,虽然理论上有存在的原因,但还是应该制止,因为它在深层次上造成了教育不公正问题的产生。教育具有类似公共产品的性质,但是,要是通过交易行为就获得这种进入许可权的话,那么政府一直强调的其主导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进一步会产生更多的不满。
  3.提高各高等院校的师生质量
  社会对于现在高校的学生的质量越来越持怀疑态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而且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不能以以前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水平,必须转变这种观念。因此,高校必须树立一种超前意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确定适合本校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
  作者单位:高金环西安邮电学院社科系
  韩黛娜西安邮电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冯丽蓉.关于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