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允价值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以来,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理论渊源,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行性;实证
公允价值是2006年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允价值作为强化相关性、重视可靠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是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所具有的深厚的理论渊源为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而在实践中的应用又推进了公允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为改进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理念上的突破。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1.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
价值是经济学的精髓,价值增值是管理学的永恒追求。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财务学和会计学的核心概念在逻辑上一直是价值。但是,对财务和会计发展历史的考察却表明,长期以来的事实却并非如此。罗福凯认为,考察财务学的核心范畴及其演进过程,可以探索和描绘出财务理论的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财务理论经历了以本金、资本和价值为核心的三大逻辑转变过程;当价值取代资本在财务学中的核心地位之后,价值创造成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公允价值会计代表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标志着会计正从成本计量走向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是计量企业智力资源的最恰当属性
1991年,Barney正式提出了“资源基础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其内部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和能力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性: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企业的有形资源一般都是非稀缺的、可模仿和可替代的,而特异的智力资源由于存在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原因模糊以及存量资产之间交互关联性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只能在企业内部逐步积累的智力资源所具有的不完全模仿性、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其在创造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现行的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模式却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和报告这些特异智力资源,现行财务会计这种逃避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赢利能力,即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算,因此,“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能够代表智力资源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对智力资源的最恰当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所以,公允价值就是智力资源最恰当的计量属性。
3.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为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信息传递中“逆向选择”的存在使企业和投资者都会蒙受损失,为了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经济学认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一方,即“信号传递”或“显示原理”。作为众多信息传递手段中的一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使其产生的财务报表对投资者的未来决策有用性不足,而且无法进入表内只好在表外披露的信息越来越多。大量的表外披露使得目前公认的财务报表作为传递最有用信息的角色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这种固守历史成本,仅通过表外披露来提高决策有用性的方式只是权宜之计。1995年,奥尔森提出了净盈余理论,这一理论直接导致了计量观,即会计人员已有责任将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之中,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以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之中,使财务报表回归至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作为向投资者传递企业信息的最主要手段。
二、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应用的实证分析
从2007年1月1日起,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使会计核算基础发生重大变革,也给公司带来准则执行之初的资产及权益状况的全面刷新。
1.公允价值对2006年年末股东权益的影响
据《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23日统计的1139家上市公司中,共246家公司股东权益调节表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发生了调整,其中241家正向调整,5家负向调整,合计变动数值为53917亿元。以2006年年报为例,由于会计政策变更需追溯调整2007年起处的留存收益,导致上市公司2006年年末股东权益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更为突出。这些公司股东权益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的应用
(1)由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并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截至2007年4月23日已披露年报的1139家上市公司中,在股东权益调节表中对“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调整的上市公司仅有10家,合计调增金额4031亿元。这一调整金额对于这1000多家上市公司总计3万多亿元的股东权益来说,显然微不足道,在这10家公司中,调整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其将33.18亿元资产列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2)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谨慎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原因:绝大多数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选择成本法,更多的是看中成本法对利润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成本法下,当房地产出售时,售价减去成本产生的利润能够一次性全部进入当期收益,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每个报告期末都要根据当时的公允价值确认损益,到出售时,实际已将收益分摊于各个报告期。因此,未来期望通过出售房地产资产实现利润大幅增长或扭亏的企业当然会继续使用成本法计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土壤已经成熟,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作为重要计量属性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公允价值的应用理论研究;采取改革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加快评估行业立法进程;构建证券市场法规及诉讼机制,协同治理市场中的败德行为;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环境等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公允价值在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标准和独立审计准则、改进财务报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FASB.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