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略联盟是在经营能力和资源对等的伙伴间建立的以开发新技术、控制新的国际标准和维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联合。本文针对新时期我国企业的特点,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能更好地进行跨国经营的途径——参与构建跨国战略联盟。
关键词:跨国经营;必要行;可行性;战略联盟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1)促进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竞争和优胜劣汰。“引进来”可以使国内企业学习到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主动“走出去”更能提高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使之真正熟悉国际环境和国际竞争规则,改善资源流动性、市场空间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展开,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十分重要。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是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大步骤。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跨国经营,有助于完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攻坚的任务。通过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塑造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同时更好地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同国际经贸规则和体制关系进一步接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成熟。
(4)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经济的竞争力,可以归结为若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竞争力上。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够从增加并优化产业投入、更新产业技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产业竞争机制等方面,促进我国优势产业的成长,培育若干产业的世界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
1.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分析
(1)传统产品和成熟技术的优势。中国许多传统产品物美价廉,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由于它们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接受技术的能力有限,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我国的成熟、适用技术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对于发达国家,其技术的总体水平很高,但对于各行业乃至行业中的企业来说,技术发展水平又是不均衡的。因此,我国某些成熟技术对发达国家某些行业及某些企业来说,也具有相对优势。
(2)适应不同投资需要的综合规模优势。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等因国家而异。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需求的规模和层次有相对差异。企业有时也正是体现在相对不同市场、不同竞争者而言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尚不完善,生产规模小,市场范围狭小,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跨国经营具有大中小企业并举的特点,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性强、技术容易上马和转产的相对优势,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
(3)低廉成本的竞争优势。中国跨国企业不但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节省广告和管理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与一些构成竞争的国家相比,中方派出人员和输出设备及零部件的费用和价格也比较低廉。因此,中国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进入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展到第三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分析
(1)跨国投资母体弱小,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国的海外规模普遍偏小,集资程度尚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海外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一种财力、实力的竞争和较量,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财务基础,必然使我国一开始就处于弱势。更何况在市场被占领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要挤入并占有一席之地,可谓难上加难。
(2)投资规模有限、方式单一,融资渠道较少。目前在境外投资企业中,对外投资方式仍以新建居多,兼并收购很少,且经营方式以合资为主,所有权的安排以少数股权居多。此外,从融资渠道上看,一般来说,大型跨国公司不是有自己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在境内外有密切联系的金融伙伴,而我国从事海外投资经营活动的企业很少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又没有对外担保权与对外融资权,因此,很难在国内外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渠道筹集资金,难以与国际大企业进行市场份额的争夺。
(3)海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首先,在投资地区选择上,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其次,在产业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多,而生产性企业少。再次,在规模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
(4)跨国经营中不注重商标的注册和企业形象的建立。在国家放开外贸经营权之前,由于许多企业是通过外贸公司与国际市场接触的。而不少外贸公司只凭借其雄厚的资源、国营企业的招牌和低廉的价格,以及国家配额和优惠政策去拓展国际市场,而忽视了运用产品广告和公关活动以宣传产品,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通过经销商和代理商代理业务。这样就从根本上为中国企业亲自走向国际市场增加了难度。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构建跨国战略联盟
1.构建跨国战略联盟给我国企业带来的益处
(1)扩大企业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以较大规模在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如前所述,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在规模上与外国跨国公司不可同日而语,必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通过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可借助对方的实力较为有效地扩大我方企业规模,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
(2)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加大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风险,降低研究开发成本并分散研究开发风险成为当务之急。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纷纷组建了知识型国际战略联盟,加强在高新技术研究中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了跨国公司的科研开发日益走向国际化。我国大型企业应牢牢把握这一时机,积极参与知识型战略联盟,以期尽早解决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
(3)提高生产效率,获取竞争优势。在产品技术日益分散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哪个企业能够长期拥有生产某种产品全部的最新技术,企业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为此,大多数企业的对策是尽量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而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将本企业的信息网扩大到整个联盟范围,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并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协同创造效应,从而有效提高联盟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其获得竞争优势。
(4)分摊经营风险。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扩张的过程中,由于资金、资源及人才的匮乏,跨国经营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再加上海外经营的经验不足,跨国投资项目的失败率非常高。许多企业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不惜一切力量,调动企业所有可能的资源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其实,中国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联盟战略来获取外部资源,提高经验并分摊风险。
2.构建跨国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的要求
(1)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当代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是由过去强弱结合型联盟转为强强合作型联盟,即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联盟,并强调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维持联盟的长久与稳固。因此,我国大型企业在参与国际知识型战略联盟之前,应首先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以此吸引国外合作伙伴共同组建联盟。
(2)端正学习心态。所谓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指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学习的意识。在与跨国公司结盟的时候,我国大型企业首先要树立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针对联盟伙伴的独有优势和自身的劣势,有意识地去弥补自身的知识缺口,才能真正在联盟内部的相互学习中获益。
(3)慎重选择联盟伙伴。跨国公司传授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对联盟的影响非常巨大,而我国企业在联盟中由于地位相对较低而很难左右其行为,因此组建联盟前对跨国公司的选择也就变得尤为关键。我国企业选择的联盟伙伴要着重考虑跨国公司是否具有我国大型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是否具有建立长期联盟伙伴关系的诚意。
(4)建立互信的学习氛围。缺乏信任的土壤,联盟自然是貌合神离,很快便分崩离析。为了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联盟时,要尽可能地与对方建立良性的信任循环,要让对方拥有长期合作的信心,并且要维持一种公平合作的框架以保证双方互惠互利。
(5)整合联盟企业文化。国际战略联盟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做到各联盟企业文化的兼容性,能否创造新的战略联盟文化。企业间文化的差异,会转化为经营管理上的差异,从而加大了国际战略联盟的管理难度。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注重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吸收合作方的企业文化精华,将其注入到本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做好跨文化的管理和沟通。
作者单位:中共九江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