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粮企:复杂的面孔

2008-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8年46期


  华润赛力事达玉米深加工企业(CCR)由全球最大美国粮商嘉吉集团(Cargill)和中国最大粮商中粮集团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按照最新规定,外商在这个行业不能控股。因此,嘉吉集团将放弃控股地位。
  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一向低调的外资粮油企业被卷入中国粮食安全的争论,它们原本模糊的面目变得更加扭曲。
  
  松原的宝贝疙瘩
  
  “我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外资企业,它们在松原绝对是宝贝疙瘩。”松原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希权说,“它们的贡献和作用是其他企业无法取代的。”
  他否认这是出于税收的考虑,“我只知道,即使在企业经营困难陷入停产的2002年,公司的税收和工人的工资福利都没有丝毫拖欠。”
  王希权表示,“至今我仍然觉得引进CCR这样的企业是一件幸事,整个松原市从中受益匪浅。”这多少是因为CCR带动了松原整个粮食加工业的崛起。1992年建市的松原本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市,除了石油,缺少发展工业的资源。“我们找到的一条思路是发展粮食加工业,它不仅可以带来工业效益,而且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卖粮难的问题。”CCR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招进松原。而它后来确实不负众望,带动了整个松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该市每年的粮食加工量为200万吨,是松原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王希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批评外资粮食加工企业。“外资企业确实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他们有最先进的技术,最规范的管理,最现代的经营理念。这些是我们的企业无法比的。”一个让王希权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当初CCR工厂的基建。工厂的设计施工由外方全球招聘的工程师负责组织实施,“我们通常一根立柱加8根螺纹钢筋,但当时外方的工程师说不行,又加了一倍。他们的地面是按照飞机场的标准设计施工的。”
  这让王不得不感叹,“外国人办事那叫精益求精,不像我们的企业,土法上马。”
  “我对于企业的环保等问题相当放心。”曾任该市环保局局长李权也有同感,在他任上曾经出现过几起大的环境危机事件,“松原的玉米加工企业污染也曾被多次曝光,但是,CCR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当地的官员认为,CCR为当地企业树立了一根“标杆”。
  
  农民:多收了3000元
  
  松原市乾安县的农民杨国华共有1.2公顷耕地种植了糯玉米。
  糯玉米的淀粉含量几乎100%。不过产量却要低得多。因此,长期得不到推广。
  CCR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乾安等地建立了糯玉米生产基地。“公司跟我签订合同,公司到时候进行回收。”杨国华说。合同会签订一个保底的价格,因此杨国华们不必担心亏损的问题。而实际收购价通常要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质量向上浮动,每公顷可比普通玉米多收3000元。
  一个让杨国华记忆犹新的例子是,去年松原市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旱灾,但糯玉米没有减产,产量甚至远超普通玉米。这主要得益于CCR农技人员的指导。
  臧永波原来是当地一名干部,“那时候我们每年春天才会搞一些农技推广活动,但主要的目的还是推销种子。”现在他是CCR三位专职的农技员之一,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穿行于乾安一带的农村。用杨国华的话说,“随叫随到。”
  杨国华说,CCR所有的玉米种植基地只有1000公顷,“很多人想种却得不到合同。”
  郭春勇则是来自黑龙江肇庆的农民,当2月份在松原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满载着20吨玉米在CCR门外排队出售。他说,宁可跑到200公里外的松原卖玉米,“这里价高,不看人家脸色。”更重要的是,“给现钱。”
  
  额莫勒村小学的更名
  
  松原市城郊的额莫勒村小学刚刚更名为嘉吉春蕾小学。因为CCR刚刚投资15万元帮助他们翻修了校舍。
  这个贫困的地区拿不出资金修缮校舍,直到今年松原市妇联主任王晓敏把CCR介绍到额莫勒。“以前我们这里的企业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并不强烈。”松原市民政局负责人说,不过现在参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当地企业的自觉行为,CCR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
  在松原,CCR已经累计投入300万元,资助贫困地区小学14座,资助贫困学生1000多人。松原市副市长范凤勤赞不绝口:“不仅自己经营搞得好,而且热心公益事业,确实值得我们的企业学习。”
  
  责任编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