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是由简单到综合、由综合到全面以及由全面到科学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发展;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10-02
唯物辩证法视野下发展的实质是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前进和上升的运动过程。发展观是世界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表现,是关于发展问题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包括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所作出的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鲜明地突出了由简单到综合、由综合到全面以及由全面到科学的动态发展过程。
1 简单发展观——发展的主线是速度
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由于受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制约,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都没有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呈现出简单的倾向。但是发展的主线是清晰的,即以速度求发展。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还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当时是以速度求发展的发展观。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夸大了生产力中人的主导作用,过高地估计人的精神和意志力量,忽视了人的技能在客观规律面前的被制约性,简单地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认为这种反作用是无所不能的,导致急于求成的偏差。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和首要的问题。
2 综合发展观——发展的主线是改革
这一时期在总结简单发展观的基础上,践行改革促进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发展观。
改革是贯穿在综合发展观全过程的中心线索。主张改革从农村开始,早在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以党的总书记身份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尊重群众和走群众路线等论点,酝酿改革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的改革正式开始,到1982年,改革全面铺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来,改革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表明改革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顺应民心的全新事业,“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江泽民高度评价“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全面发展观——发展的主线是创新
全面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全面发展观,是对综合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践行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对于发展什么,当时中国繁荣发展观是相当全面的,几乎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涵盖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的地位上,提出“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的基本结构上,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发展的动力上,指出创新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创新能力全面发展,把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论”提高到新水平上;在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上,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发展速度上,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特别注重平衡发展,包括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平衡发展,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惠及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利益的事业。
对于怎样发展,提出了以创新求发展的新思路,即“发展要有新思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提出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成为到中共“十六大”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第三次理论飞跃。制度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在科技创新中,主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住攻关,自主创新”。文化创新就是要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充实的精神家园。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江泽民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改为民”。要创新,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地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总之,全面、创新发展理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中国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4 科学发展观——发展的主线是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的发展观,是全面发展观的发展和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行动纲领。
科学发展观作为总体发展观,即在理论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五个统筹”等。社会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因素组成的,任何一个部分落后于整体水平,都将影响全局的发展,因此,发展必须是全面的。由于事物各个部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必须协调发展,立足于全局、注重统筹兼顾,因而,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全面和协调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必须具有可持续性,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城乡、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家园。坚持实践发展观,即把发展的科学理论既建立在牢固的实践基础上,又能动地指导主体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变革客体。当前,我国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经济价值上,科学发展观“具有确立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价值,具有突出我国经济发展主体的价值,具有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新思路的价值,具有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的价值,具有明晰我国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的价值”。这种价值观的实质是以科学发展理论统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从政治价值上,科学发展理论对于满足社会主体在政治发展需要层面上有效用关系或指导意义,要求我国社会主体要从政治上高度重视发展的新理念,以科学发展理论统领社会政治的全面发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以科学发展理论统领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以科学发展理论统领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和谐价值”。
总之,科学发展对于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都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是一种和谐的发展观。提出由科学发展到和谐发展的目的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和谐发展观发展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