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12-29 00:00:00梁瑞莲
中国市场 2008年48期


  [摘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的理财范围及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何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是高校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目的在于全面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86-02
  
  1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筹资、融资渠道不畅
  目前,高校在资金来源上,基本上还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而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高校面临五年一次的评估硬性指标的完成,大量的基本建设资金要靠多元化的筹资方式解决,其中银行贷款是主要渠道。这些年,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以及银行对高校信用贷款复杂的审批程序,使得一般院校筹资、融资途径不畅。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尝试多渠道筹资,解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与资金紧张的矛盾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高校的预算管理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影响了下年预算的真实性。高校经费预算编制长期延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方法,缺乏量化分析和综合论证。而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费支出预算也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经费不足导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债出现。正是由于负债的原因,各部门在上报预算经费时,往往夸大申报数,不能准确地反映资金运转的实际情况,以致失去了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基础。另一方面新的教育政策措施及新的财政政策的不断出台,使得各学校年度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无法真正预测下一年的全部情况,例如:每年8月做下一年度预算,而此时下年度的招生计划还没有落实,而预算执行期间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招生政策和财政措施以及一些必须要执行的制度,使超预算及预算外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各高校要重新调整预算配置,这些变化大部分是上年预算编制时没有考虑到的,从而使得预算管理不能真正发挥效用。
  
  1.3 重需求,轻效益,造成资产管理不严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不计算成本、资产不提折旧的做法,使得高校很少考虑教育投资的效益,从而造成高校资金不足与资产闲置浪费现象并存。在资产管理上,只重需求,不重使用效益,具体表现为各种资产多部门管理,责权又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配合和协调。缺乏定期盘点核对,同时资产的保管和日常维护不力,致使资产的重复购置、闲置、流失、损坏现象严重。尤其是对一些以课题经费名义买的设备,经常是只有报销,见不到东西,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对旧的资产的更新中,不能综合考虑整体资产的调度,不能科学论证新的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一方面存在因经费不足造成的教学科研用资产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仪器设备分散,常规设备重复配置,利用率不高。这不仅造成使用效率低,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4 收费基数确认不尽合理,收缴方式有待于改变
  首先,全国收费标准不统一,各地收费不尽合理。由于我国原来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成本计算方法,教学成本核定只是一个近似值,且各高校各学科的投入不同,很难确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部分省更是存在本专科收费倒挂的现象。其次学生欠缴学费的现象严重。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拖欠学杂费的问题,排除贫困学生因素外,恶意拖欠学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高校资金的正常运转。再次非税收入收缴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校经费的运转。尤其是学宿费的直接缴库的收缴方式是否顺畅,取决于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收缴银行的规模及运营方式的限制,直接缴库方式上缴学费及下拨的时间过长,直接影响高校日常资金的运转。
  
  1.5 财务分析工作薄弱,财务信息前瞻,指导性不强
  高校的财务分析是运用财务数字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和评价,为学校领导进行各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长期以来,高校只是依照财务有关的规章制度报销、记账、结账、报表,财务管理工作简单,提供的会计信息只总结过去而不面向未来,对今后工作指导性不强,像高校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测算反映的不多,不利于高校领导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工作决策。
  
  1.6 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对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情况下,高校财务人员虽人数众多,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面窄,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欠佳。
  
  2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合理运用筹资手段。提高筹资协调能力
  目前,经费不足与高校快速发展的矛盾是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高校的筹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实施。
  2.1.1 财政拨款仍是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力量来影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资金分配。准确把握拨款政策导向,真实反映学校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投资的用途是非常关键的。
  2.1.2 在高校发展阶段,通过向银行贷款获取基建资金已成为一条重要的筹资渠道,良好的银校合作关系,是财务管理人员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信息的重要途径,必要时可请银行作为高校的财务顾问,通过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为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资金周转困难及资金规范化运作发挥积极作用。
  2.1.3 高校的各项科研、项目及资产使用收入在其收入中比重逐渐增加,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盘活现有资产,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及资产使用合作,拓宽自筹收入渠道。
  2.1.4 通过个人委托贷款、建设项目的引资垫资、加强应收款项的催收及延缓应付款项的支付,也是高校融资的重要手段。
  
  2.2 合理制定综合财务预算,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以绩效预算为核心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通过科学地预算将经费与绩效评价挂钩,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实行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与评价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动态跟踪控制。在预算的编制上采用“零基预算加项目预算”的方法。合理地制定综合财务预算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支出,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
  完善高校内部各级经济责任制和经费授权审批制度是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健全完善的校内各级经济责任制度有利于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规范财务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3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高校应设置专门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全校资产的采购、综合管理和调配。采购部门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办法和招投标管理办法以及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执行,建立从采购到入库一系列完备的环节控制制度。各资产使用部门设专兼职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进行记录。财务部门根据年度部门预算及政府采购预算报账。真正做到采购有预算,财务部门有总账,资产管理部门有明细账,资产使用部门有台账及实物。同时要统筹安排全校资产的调配,以避免重复购置和盲目购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年底坚持资产清查,定期核对账目,做到账、卡、实物相符。
  
  2.4 加强收费管理,完善收费制度
  2.4.1 建立收费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能。学校财务机构负责事业性收费的立项、报批、核定、收费、上缴财政、请款、年检及收据管理等工作,保证收费工作的合法性;招生就业处负责各项收费的公示;学生处负责查清贫困学生,确定减免学费、贷款及延期还款学生的名单,并与学生签订延期还款协议书,同时与银行携手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可以将其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中,保证应收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4.2 积极与财政部门和银行及主管部门沟通,实现网上划款、银行划卡等多种形式的收费方式,同时加快学宿费的上缴及返还速度,以保证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
  2.4.3 建立内部学费管理系统,及时动态反映每个学生缴费、欠费情况,费用的上缴及下拨情况及应收未收的情况,为学费管理提供动态信息。
  
  2.5 加强财务分析能力,提供经济决策依据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各类经济行为将更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因此财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系统,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
  2.5.1 年初预算时应提供反映学校综合实力的指标,主要说明学校的办学经费筹集能力,如:学校总收入、收入结构和资产总额等。
  2.5.2 年度财务运行过程中实时提供反映学校财务运行绩效的指标,主要说明学校开展全方位服务,最大限度获取办学效益及经济正常运转的能力,如:经费总支出、经费支出结构、人均办学成本、预算执行率等。
  2.5.3 根据需要提供学校财务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说明高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研究适度举债,加快发展和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之间的平衡点,如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年度还款额、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