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地城市是山地人文过程与山地自然过程的时空耦合,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经济一社会复合立体城市空间。因此,研究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山地城市景观设计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山地城市;景观;空间;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19-02
1 山地城市空间特点
所谓“景观”,从字面上理解,是人对以自然环境为主的客观世界所表现的形象信息产生的一种实在感受或某种联想与情感。强调的是人们对所处地域环境的整体认知和定位。那么,要掌握山地城市的景观设计特点必须从分析城市空间的特征人手。
1.1 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
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但是由于山地城市选址并修建于山坡和丘陵的复杂地形之上,它不可能像平原城市那样采用整体式结构,形成大面积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形态多以分散式、组团或带状分布,组团间以道路相连,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著名的山城重庆,坐落于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市中心建在以枇杷山、鹅岭为主体的“半岛”上,城市周围众山环抱、山峦叠嶂,建成区分布在山丘纵横,相对高差约两百米的两江台地上。“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此外,市区沿江绵延45公里左右。“山”与“江”把城市自然分割成几部分使城市呈分散布局形态,形成有机松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
1.2 线性空间多样化
正是由于许多大中型规模的山地城镇往往自然发展成为分片、多组团的状态,组团间以道路和桥梁相连。这使得线性空间在城市形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平原城市中,不存在地形高差的限制,线性空间较为规整、均匀、有序。而在山地城市中,线性空间往往是顺应山势的起伏,表现为一种更加灵活的自由曲线形式。同时,由于各用地之间存在高差,山地城市往往通过竖向连接形成有效交通,重庆上、下半城之间的人行梯道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此线性空间在山地城市中不仅担负着交通这一功能,还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元素。
2 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一方面,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市形态的趋同和城市特色的丧失;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在开发热潮中被破坏和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新建筑,城市景观因此变得越来越缺乏特色。另一方面,高强度的旧城改造和开发也严重破坏了优美城市景观赖以存在的城市环境条件。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出现问题的特殊性。
2.1 建筑高度控制失调,破坏景观层次
根据“图底理论”,互为图底关系的建筑和坡体一方在视觉比例中占有支配性地位方可达到稳定而有序的视觉画面。画面投影比例接近则会出现杂乱松散、不成章法的感觉。山地背景中传统民居以图底特征处于街巷空间之中,同时民居又具有背景作用与山体融为一体,点缀或强化了山体自然景观。但现代建筑体量庞大,构图独立性强,自成为一个具有组织中心的视觉形象。每幢建筑各有个性特点,而建筑与建筑之间却争雄独立,缺乏照应关系和结构“串联性”,无法组成整体,导致总体混乱。
2.2 忽略山地城市脆弱的生态系统,盲目照搬平原景观设计方法
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机制,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与平原地区相比,更不易恢复。山地城市的坡度大,与平原城市相比,无论是城市边缘区,还是建成区,其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例如,重庆主城区的水土流失面积3796.4平方千米,占其土地总面积的69.08%,年土壤侵蚀量2000万吨,属于中强度土壤侵蚀。但是很多景观设计项目无视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盲目地照搬平原地区的设计方法,将高低起伏的特殊地貌简单地用推、铲、填、平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制造出大量毫无特色的城市景观的同时,对山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 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人的一生中总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这是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的一句名言。每个人的面孔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每个城市也应该利用所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对于山地城市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建立出非常有特色的景观。
3.1 利用山地空间特点,创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
山地城市的空间是多层次的,因此使得外部环境成为整体形态的背景,随自然环境的起伏而自由伸展,呈现不规则或不明显的边界特征。利用山地城市本身的空间特点,可以塑造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
3.2 利用建筑本身形成景观层次
以重庆地区为例,独特的地理条件,使重庆具有不同高度的建筑屋面,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建筑进行多方位的绿化设计,如屋面绿化、墙面绿化和建筑装饰绿化,形成整个城市立体化的景观绿化。
3.3 利用城市线性空间进行特色设计
同样以重庆为例,在重庆的建造过程中由于工程需要修筑了大量的护坡堡坎;在解决城市交通的同时建造了人行天桥。可以利用这些山地城市独有的构筑物,加强城市立体绿化的整体印象,如在护坡堡坎上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空间,在天桥上利用攀缘植物形成的绿荫花架,作为天然的天桥顶界面。
4 利用地域文化特点,突出山地城市景观特色
在2006年(重庆)城乡规划论坛暨全国首届城市规划展示年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要保护城市四条“生命线”,这四条生命线中包含的“紫线”即为历史文化街区。再次将地域文化作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利用地域文化来塑造山地城市景观特色,可以从历史建筑、传统生活空间等方面着手,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石门大桥至磁器口滨江地段城市景观设计为例,这里的景观设计就是以“重构堆积”的方法来强化当地的建筑文化,塑造城市景观特点。在这一区域内成片致密分布的低层建筑覆盖山地地形,完成了对山体形态的再现;作为景观要素的建筑单体以院落的组合为主要布局方式,从江面看去,院落中的植物与建筑个体间的差异打破了建筑群体的呆板和单调感,景观特点十分明确。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本地物种、特色植物的处理,还是以重庆为例,重庆依山修筑,历史上留下的陡坡、崖壁、城墙、堡坎多有植物生长,绿化逐渐延伸,形成了山城立体绿化特色。渝中区遗存明洪武初年(1371)的古城墙6000多米,古城墙上黄桷树附壁生长,盘根错节,荫及路人,成为重庆的一大绿化景观。应该继续努力发展黄桷树附壁绿化,将人文景观与绿化景观结合,发扬地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