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对外延伸与和谐展示。这种展示属于跨国家、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跨政治文化的高层次对外展示。必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必须体现特定国际环境下的特殊社会规范和社会实践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就是全球化。国家实力越强大、国际地位就越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作用也就越重要。
国家自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前提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国力是国家形象的定位依据。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出国家自身形象设计的能力。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形象、尊严、责任、利益是一体的。因此理论界一直在探讨跨文化(文明)传播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新作用和现实意义。
大国的崛起或发展是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与文化复兴的复合现象。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出的国家实力,不仅是为追逐物质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安全,也是为展示国家形象,以此维护和提升国家的威信。在大国之间,国家形象已经成为相互依重、进行利弊权衡的指标。中国和谐、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在本质上包含塑造国家形象的内涵。
和平发展是当代中国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全局性战略,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前提是国家自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富有人文关怀;精神文明、政治民主;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文化繁荣昌盛,国家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自然就体现其中。
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决定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提升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力。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对其制定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优先强调大国的责任与义务,注重国际道义。诚信负责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所在。因为具有信誉的国家形象对政府实施外交政策会产生良好的因果效应。
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构建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
一个有实力的国家同时应该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国家。文化特征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体现民族性,展示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国家外交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阐释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彰显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因为文化被世界认可和接受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性因素。
与国家安全、经济战略和政治利益相比较,国家在文化领域中的利益冲突相对来说是风险最小的。在东亚汉字文化地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至今依然根深蒂固,汉文化始终渗透在东亚国家的民族文化底蕴中。东亚儒学底蕴深厚,寓意哲理,留有大量文化遗产,在国际政治文化中的地位独树一帜。因此发挥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开展周边国家外交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今天的中国应该给世界提供更多的新思维、新概念,才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中日韩三国学术界已经有意向对三国使用的汉字进行统一规范,以便将来中日韩三国同用常用汉字。这就是文化的理解、融合、认同,就是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同源、同质化。东亚乃至亚洲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合作,而共同的文化底蕴可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提高和平共处的能力,成为进行民间沟通与交流的基础和政府间进行多方面合作的纽带。
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文化传播方面的压力始终与经济挑战并存。作为东亚文化的起源国家,中国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有缺失。日韩等东亚同质文明国家,为争当区域文化强国,在对儒学文化理念的诠释方面、在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输出方面与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展示国家文化形象,全方位提升国家的文化强国和文化大国地位。
应该警惕,残酷的文化竞争现实,一方面将使东亚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趋于同质化;另一方面抢夺东亚文化渊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恶性竞争,将使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优势面临可能流失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汉语言和汉文字,对中日韩三国学界统一使用规范汉字的规划予以原则支持。通过多媒介对外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追根溯源,树立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形象。
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文化实力比政治实力更具有外交魅力
提升文化的的对外影响力,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对不同文化成员国之间最有影响力的不仅是经济因素,还有政治文化因素。当代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国家自身形象设计,着力塑造有能力、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普遍的做法是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以东道主身份寻求国际社会的注视,并积极争取话语权。通过举办各国政府和公众均感兴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如承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盛事;承办联合国及区域国际组织重要会议;举办学术论坛;举办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开展多边合作,促进世界对其政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
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形象中,国际社会与中国双方都需要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彼此审视。2008年,北京承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大舞台。可以让世界真正了解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中国,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绝好机会。对中国人民而言,通过奥运会对外塑造的国家形象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需要人民共同努力,更加积极、向善地了解世界。以自身的发展、以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来促进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国外交会不断调整和完善国家形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来发展自己。
我国近年来面临的国际和周边舆论环境诚然大有改善,但对国外的相关报道以及舆论的整体评估却并不容乐观。需要意识到不同文化模式和传播方式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对现代中国的基本情况缺乏常识性了解,也有敌对情绪。中国的信息经常被西方媒体误读。因此需要以解决文化障碍为前提,化解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和误解。复旦大学王义桅教授认为,用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述中国的理念和观点,国际社会有时难于准确、全面的理解,因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如“和平崛起”,中国强调和平发展,外国则注重崛起的大国形成的威胁。他认为,在阐述中国发展的重要观念时,要考虑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能准确理解。只有误解越来越少,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取得更主动的话语权。
总之,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内,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空间要远远大于政治实力的提升空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