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适应期,让孩子的心软着陆

2008-12-29 00:00:00本刊编辑部
中华家教 2008年9期


  
  孩子开学,家长免进
  
  每到开学的时候,各大中小学校园里都是人山人海,孩子们或三五成群围着聊天,或站在树荫下无聊地东张西望,烈日下来回奔走的全是家长。家长们鞍前马后地什么都替孩子办了,孩子反而成了最轻松的人。
  父母如此“包办”,这到底是孩子的强烈愿望还是家长放心不下?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看着孩子悠闲、家长辛苦的场面,让人多多少少感到不是滋味。家长们又想孩子独立,又舍不得孩子受累,真是矛盾啊!
  专家指出,在孩子上小学的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第一,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要上学了,从背书包到拿水杯,很多家长样样事情都包办。事实上,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第二,不要过分宠爱。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往往明知无理,但禁不住孩子哭闹,只能样样事情依着他,可是进入学校以后是有约束和压力的,作为家长,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要批评。
  所以,家长们放手吧,让孩子自己走。
  
  孩子换了新老师
  
  这学期开学要换班主任,是上学期末就知晓的。放假的当天,桐桐自己回家:“妈妈,我们孙老师要走了……”一两句话没说完,就号啕大哭。从一上小学孙老师就是班主任,陪伴了他们四年时间,师生之间亲密得就像是一家人。
  桐桐妈打听到新班主任是谁以后告诉桐桐,桐桐很沮丧:“啊?!就是那个全校最凶的老太婆!”其实这个“老太婆”并不太老,比桐桐妈大不了一两岁。
  为这事,桐桐很伤心,而桐桐妈却很伤脑筋:怎样才能让桐桐不排斥进而喜欢上这个新老师呢?
  桐桐妈想了好几天,决定从桐桐最遗憾的地方开始给她做思想工作。桐桐从小做事谨慎,不太爱说话,由于她这样的性格,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很少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宝贝儿,妈妈很理解你的心情,孙老师走了,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难过,你想啊,孙老师和你们朝夕相处四年了,说走就走,谁都会觉得太突然了。”“就是啊,孙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老师了!”
  但是,日子总是要过的呀,桐桐妈最怕的就是孩子从心里抵触新老师,进而影响了她的心情和学业:“这个妈妈当然知道了,要不然,你们班怎么是全校学生最多的班呢?但是,学校这样安排,总是有道理的。孙老师比较适合教低年级的学生,而张老师一直是带高年级的,学校在这个时候换老师,就是为了给你们分配一个最适合你们的老师啊。”
  “还有啊,你有很多的才能,孙老师在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现在换新老师了,这对你来说,正好是个展现自己的好机会呀。开学以后,你要大胆表现自己,把你的才能展现出来,老师会看到的。这不是很好吗?”桐桐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和桐桐促膝谈心,直到最后桐桐破涕为笑:“妈妈,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换老师也是件挺不错的事情了。”“是啊,宝贝,任何事情都是有好有坏的,就看你怎么对待它,换老师很正常,你利用好了就是个好机会。” 桐桐妈知道,思想工作是做到位了。
  转眼就开学了,桐桐与同学的不同点就是,桐桐是带着憧憬和期待去上学的,而有的同学或多或少是带着遗憾甚至是抵触情绪去上学的。
  果然,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老师就点名让桐桐画一幅有关西藏题材的画儿。那天桐桐一回家,就兴奋地说:“妈妈,还真让你说对了,我真的有机会了,今天老师点名让我画画,就我一个人哎!”我敢说,那幅画是桐桐画得最认真的一幅画。直到现在还展览在他们班的墙上。这让桐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新来的、全校最凶的“老太婆”张老师。
  后来桐桐妈发现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孙老师有很大的不同,孙老师注重字和词,而张老师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写作,桐桐妈开始理解学校换老师的用意了,后来,她又发现张老师非常有责任心,对学生的观察非常仔细,桐桐妈由衷地称赞张老师,及时给桐桐传递积极的信息。
  桐桐开始热心地关心起班集体的事情来,帮助老师做值日。学校要举办国庆活动,她又是编剧本、又是表演、还帮助老师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渐渐地,桐桐反馈回张老师的评价:“张老师说我为班集体做的工作比班干部还多。”“张老师说我很有表演天赋。”“张老师说我的嗓音很适合朗诵。”“张老师说我的作文写得好。”……
  一切都按照桐桐妈的设想顺利进行。桐桐妈见到张老师时,张老师说桐桐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很自信、很热情……老师对桐桐的评价让桐桐妈喜出望外,要知道,桐桐原来留给老师的印象是胆小、怯懦、不爱说话……
  换了新老师,桐桐的心情一直非常快乐,从来不唱歌的桐桐,走路都哼着小曲。而直到现在,桐桐妈和一些孩子的家长聊起来,却发现还有家长对新老师没有适应过来,心情仍处在郁闷中呢。
  
  开学发现孩子变“笨”了
  
  每当大假过后,老师和家长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学期里孩子变“笨”了:不仅适应不了新课程的学习、成绩下降,性格也有了明显改变。其实,孩子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假期中的饮食、作息不规律密不可分。
  
  贪吃导致吃“笨”了
  早上牛奶、面包、奶油蛋糕,上午10点以后吃水果,除了一日三餐外,还有巧克力、膨化食品、油炸鸡翅…… 这是不少孩子放假后的无规律食谱。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饮食要求,导致进食各种零食的机会大大增加。
  儿科专家解释到: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大量进食,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出现通常人们所说的“越吃越傻”。进食过量的食物,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神经的负担,使得相邻的控制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神经处于抑制状态。
  
  贪睡懒觉睡“笨”了
  假期里,晚睡晚起几乎成了学生们的作息规律,导致消化道疾病屡屡发生,甚至还引发脑供血不足等其他疾病。为此,专家提了点建议:开学伊始,家长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与孩子共同总结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制定一份新的学习计划;如果发现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不要责怪、打骂,给孩子们一些时间,以免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引起反作用。家长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们懂得劳逸结合。同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调理孩子的饮食,尽量做一些清淡点的食物,让孩子短时间内调整一下油腻的肠胃,尤其是早餐,要注意营养。学生也要自律一些,以最好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
  
  开学心理适应期
  
  刚开学,许多孩子的习惯不太好,比如晚上不愿早睡,早上不愿起;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注意力容易分散,老想找周围同学说话;一回家总是先看电视,喜欢看的动画片和连续剧,一旦看起来就没完没了;上课时脑子里总想着假期到外地玩的事情以及动画片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开学了,还像假期一样,利用电视节目和玩乐的间隙急急忙忙地写作业。
  小孩在刚开学时出现上述情况是比较正常的,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控力不强,面对生活方式的转移,可能一时难以适应,还在延续假期中自由、悠闲的生活节奏,造成开学后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这种现象经常在开学一两周内出现,问题不太大,做父母的不必太着急。
  碰到类似情况的家长要正确教育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过多斥责和管教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和学校反感,要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二是严格限定娱乐时间,如连续看电视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三是要协助孩子调整生物钟,比如和他同时睡觉、制订计划等,及时帮他度过开学适应期。
  
  孩子新学期,家教新计划
  
  新学期开始,每个孩子都有新学期计划(先甭管是自愿写的还是家长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们也该有新的家庭教育计划。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诸多家长新学期热议的话题。
  教育好孩子,家长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树立自信心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孩子,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只要努力学习,一天更比一天好。有一些话诸如“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人家谁谁谁多棒,你怎么就这么差劲呢?”之类的话,很容易在孩子心中造成一种我就是比不上别人,别人永远比我强的错误观点,使孩子总处于自卑当中,以至于学习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确立学习目标
  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每一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要相结合。有的孩子虽然确立了一个目标,但过于长远,短期内无法实现。而孩子往往比较心急,对于任何目标希望尽快实现,如果短期内自己看不到成效便会灰心丧气,这个确立的目标也就失败了。因此,要在远期目标中加入若干个短期可实现的目标,这样既可以尽可能地实现远期目标,又可在一次次的小成功中获得自信。
  
  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今天的事情一定今天完成,不要拖到明天。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上不欠债,总是对新知识感兴趣,可促使孩子学习更有劲头。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独立性。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孩子的爱好。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体育锻炼,那么我就在家里买了许多体育用品,并尽量让他展示自己;在他喜欢电脑的时候,就买电脑,让他懂得一些电脑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知识,但决不让他沉迷于此。我认为这样对孩子很有帮助。同时,从小培养他在生活、学习上的独立性,例如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洗澡、整理自己的物品,养成早睡早起等好习惯。”
  
  家长要起表率作用
  “做父母的本身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经常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从小到大,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一天两天不算什么,但家长几年、十几年的习惯行为动作便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如果家长有不良的习惯,便会在这一天天中给孩子以影响。有些家长明知自己的某些习惯不对,但又管不住自己,总对孩子说“别学我”,但这已经给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恶果,并不是自己几句“不许学”就可以抹杀掉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做家长的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讲脏话,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工作上努力进取多出成绩等,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注意的是不要因一时冲动,在孩子面前吵架,各自发表对孩子的不同意见,让孩子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