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话题

2008-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08年9期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简介
  
  新加坡小学实行分班制,EM1是学习成绩好的班,EM2是中等成绩的,EM3则是成绩不好的班级。文福、国彬和Terry三个好朋友都读EM3,被其他学生瞧不起,老师、亲戚和朋友认定他们是“笨小孩”。他们因此不喜欢学校。
  Te r r y生活优越,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国斌喜爱画画,母亲却认为这会影响学习成绩;文福需要照顾弟弟和帮母亲开档。他们三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但不同的父母给予的不同教育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后的待人处世。
  三个读书都不厉害的小孩在进入EM3这种班级后,小小的心灵才逐渐地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对小孩也没有优待。刘太太给国彬的压力最大,因为刘太太深受没有文凭之害,她不希望儿子步她后尘,因此国彬在妈妈压力下的苦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文福自从被表哥刺激之后,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给表哥看,同时替坐牢的父亲和辛苦养家的母亲争一口气,让他们可以在家族面前抬得起头;Terry看来最幸福,他无须为学业担心,虽然他的成绩烂到不能再烂,可是因为家里有钱,父母已经为他的前途做好准备,因此读书只不过是在过日子。然而,娇生惯养的Terry真的幸福吗?在家有父母照顾的Terry在同学眼里其实是一个窝囊废!Terry活着的价值经常受到各种挑战,在同学的冷嘲热讽下,Terry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
  EM3班来了位新老师,她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自信。文福和Terry的成绩都有提高。国斌因达不到母亲的要求想自杀,被警方救回。母亲气昏入院,验出患了血癌。
  为救国斌的母亲学校倡议学生和家长一起验血,Terry的骨髓合适,这次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做出了决定。国斌的母亲得救了。国斌的父亲帮助Terry父亲的肉干厂设计了新的市场营销推广方案,使Terry父亲也度过了难关。
  后来,文福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Terry懂得学会自己思考和判断,国斌的画得了奖可能到美国去深造。
  
  影片之所以叫做《小孩不笨》,我想是因为大人们太笨了!
  《小孩不笨》可以作为为人父母的教育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往往也是父母事业的高峰期,很多父母因为事业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其实也不是关心不够,是关心的方向不对。也许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想想自己小的时候。
  《小孩不笨》以轻松幽默方式探讨新加坡教育制度问题,反映一些家长特有的现象,展示了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整部电影所讲述的父母与孩子间的问题,并非只是反映在新加坡社会,而是整个世界的父母都会面对的问题。《小孩不笨》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不可多得。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对《小孩不笨》的评价:“我看过《小孩不笨》,我能理解它为什么能触动许多家长的辛酸。我太太很喜欢这部电影,她连续看了三遍。国家日的奖章应该授予梁智强(本片导演)。”
  教育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永远的话题,它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更重要的,它要使自己的民族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教育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正常人从小到长大成人,都亲身经历过教育,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影片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教育,自然导演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透过影片,看看现实,会发现这故事离我们是那样近。
  
  学校
  
  教育价值的体现需要的周期比较漫长,而在这个速食时代,每个人都希望付出尽快见到回报,教育伴随着人们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逐渐扭曲变形。许多老师教书的目的由育人变成了育“优秀”的人,所谓“优秀”,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影片直击的就是新加坡当年的教育体制:小学实行分班制,EM1是学习成绩好的班,EM2是中等成绩的,EM3则是成绩不好的班级。这种体制从人接受教育的一开始,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直接剥夺了人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它忽视了人作为人所具有的社会性的一面,强行将人划分等级,把人当成物品来看待。而影片的三个小主人公恰恰被分在了EM3!他们从小就要面对自己低人一等的现实,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讲,该是多么残酷的打击啊!
 MbH8KZaBKo6WtwuZYsf74A== 
  家长
  
  家长与孩子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家长时时处处想将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而孩子却不愿接受束缚,他们渴望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国斌的母亲因为儿子成绩不好,怪儿子不争气。她经常在儿子放学后给孩子补课,却不注意方式方法,像喂鸭子一样生塞硬填,全然不顾儿子的感受。而这一切,其实也是她对一个人在社会的价值产生的生硬而武断的理解造成的。也正因此,她的教育方法屡试不爽,国斌的成绩还是很差。而她却恰恰忽略了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即国斌在画画方面的特长。
  
  孩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他们渴望痛痛快快地享受成长的快乐,渴望充分释放出自己的光芒。他们不愿被大人强硬地刻上符号,让大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想要让自己的闪光点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对父母过多的干涉和管教,凡是正常的孩子,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就像小胖墩Te r r y的姐姐那样。而Te r r y作为本片的一个反面典型,无情地嘲笑了家长们过多干涉孩子成长,把孩子培养成为活着的机器人。孩子很小,久而久之,在大人的强压下,心理就会慢慢扭曲。比如国斌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却不管他的母亲知道成绩后会怎样,执意要告诉他的母亲,导致国斌不敢回家,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在国斌的眼里,自己的成绩已经永远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预期,而这一切都表示自己已经被老师和母亲定性为失败者,既然自己是失败者,活着当然没有用了。这就是畸形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畸形的后代。
  
  当然,作为喜剧,影片的结局还是皆大欢喜。文福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Terry懂得学会自己思考和判断,国斌的画得了奖,可能到美国去深造,家长们也逐渐认识了自己教育子女的误区。但是,教育的话题却还是要讲下去。据说人家新加坡现在的教育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放眼咱们自己的教育,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误区中徘徊不前呢?该为教育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