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旺,一个8岁的小女孩在地震时,从窗口跳出,安然无恙。心里想着爸爸妈妈会不会有事,拼命往家里跑。看到爸爸妈妈没事,就想起了她的钢琴。
最好震坏了!她心里想。
当看到钢琴也安然无恙地被搬到露天,顿时感到很绝望。
她在给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也是愤愤不平,“房子都倒了,钢琴却没事!”
她爸爸却自豪地说,我们最先转移到外面的就是钢琴。
钢琴多沉,为了钢琴,冒着余震的危险,还是成功转移了。
这个女孩还去过台湾表演过。她的父母很能干,虽然房子塌了,他们从废墟里找出很多材料,搭建了一座最漂亮的木头房子。
爸爸很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家的木房子,是全村最漂亮的。
钢琴似乎总是大人的梦想,孩子的噩梦。
经历了山崩地裂,家园尽毁,家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悸,汉旺女孩对人生的感受应该是涅槃般的脱胎重生吧?然而,对钢琴的怨愤依然耿耿于怀,竟把解脱的希望,寄托于恶魔般的地震。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这是对父母主宰自己命运的强烈不甘。作为一个有个性的鲜活的生命,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种种的梦幻与憧憬,对自己的现在有着形形色色的体验的需求。但是所有的梦幻与希冀,只能停留在黑夜里,主宰自己行为的从来是父母的思想。上重点小学—— 重点中学—— 考入名牌大学—— 当白领。为了这个目标,多做题吧!多上兴趣班吧!多学一项技能吧!“都是为了你呀。”这句话每天准时回响在耳边已经十几年。在这句话的暗示与威压下,孩子的兴趣被压抑,天性被冷藏,幻想与渴望被泯灭,像个木偶一样默默做着那些做不完的功课,被迫辗转在一个个培训班。没有快乐,没有激情,有的只是疲惫与焦虑。
这是对父母霸道强权的抗争。节衣缩食,严加督催,把钢琴当作考名校进重点的法宝。可有人问过:“孩子,你喜欢吗”、“你的爱好兴趣是什么”女孩不想成为郎朗吗?她喜欢奔腾热烈的羌族舞蹈;喜欢听“萝卜寨”古老的传说;喜欢伫立在岷江岸边,望着滔滔江水发呆。也许,她会成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歌者舞者。也许,她什么也成不了,就那么平平淡淡过一生,不可以吗?
这是对家长教育模式的反叛。钢琴是个好东西,可以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如果,与孩子一起欣赏经典名曲,参观艺术展览,让孩子的心灵经受音乐的洗礼,播下艺术的种子。如果,不那么功利和浮躁,把练琴的过程,当成快乐的游戏和收获的过程;不那么功利和浮躁,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美妙和成就,也许故事会是另一种结局。可是我们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呵斥、逼迫、压力,美好的事物变成了一场噩梦。
这是对父母思维方式的对抗。孩子的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可以给与引导和帮助,但绝不能强制孩子按照自己设定好的模式去做,更不能凭自己的功利与短视,主宰孩子的人生。那些在爱的旗帜下,企图对子女的未来包办代替的家长,无非收获两种结果:一是收获毫无主见、事事依赖的“长不大的孩子”;二是收获以对抗叛逆为乐事、处心积虑与家长作对的不孝之子。
为了给孩子构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需要我们思考和探讨的是,在具备了强烈的爱的动机的基础上,如何达到孩子认可与接收的效果,而不是像汉旺女孩的父母那样,“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爱的方式比爱的多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