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 出则悌

2008-12-29 00:00:00李志刚
中华家教 2008年11期


  孔子在《论语》中说:“入则孝,出则悌”。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是对孩子道德培养最初始的奠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言行一致,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从《论语》的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弟子。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他的家里又没有稻米。于是,年幼的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为父母做米饭吃。
  而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 孔圣人的二十世孙孔融也为“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做出了注脚。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非常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吃。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就给哥哥吃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这两则故事一直流传了千百年,不但成为美德的标本,而且也为“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阐释。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非但是孔老夫子,百家当中的许多圣贤也在自己的著作当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观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段话的大意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仁爱的基础,善行就是推己及人,仁政就是博爱天下之人。尊老爱幼作为一种美德,体现了人们对整个社会老弱群体的关爱与爱心。这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要素。孟子以非凡的眼光把尊老爱幼看成了治理天下的道德基础!
  《庄子》中有类似的论述——“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可以说,《论语》中孔子的这一观点完全灌输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血脉当中,诸子百家之后,我国的历代圣贤都把这句话奉为家教经典。“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这是理学家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对子孙的教诲。朱熹可以说是中国理学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由他来解释孔子的语录是最合适不过了。他的家训延续了孔子尊老爱幼的基本思想,包含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把它的理论细化了—— 尊老爱幼。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朱熹《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父母对子女要慈,既“爱之“;子女对父母要“孝”,即“敬之”。
  所谓“爱之”,即父母要疼爱子女。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联系到当代社会,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乃至爷爷、奶奶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讲长幼,不懂礼貌,什么事都由着他,犯了过错也不指正,在家庭里称为“老大”。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人在孩幼时期,性格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紧这个有利时机给予教育,教其懂得礼义,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所谓“敬之”,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真诚情愿的付出。父母辛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色与婉容,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必要让下一代将这种美德继承下去。同时,尊敬老人的美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品德教养问题。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教会和训练孩子先向老人致以问候,要把座位让给老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大声讲话等礼节……要让孩子知道尊敬老人,意味着一种感恩,意味着继承,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古往今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长壮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