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的21点10分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升空,并于28日17点31分成功返回着陆,3名航天员分别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他们都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故事吧。
卖瓜子育出的航天员
翟志刚,1966年出生在嫩江平原上的黑龙江省龙江县农村,虽说黑土地肥厚,但翟志刚一家仍没有摆脱贫困的缠绕。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个大家庭全靠母亲贾桂英支撑。
尽管生活困难,但目不识丁的母亲对子女上学却毫不含糊,她说:“咱翟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几个孩子读书。”在那个贫困的村庄,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到高中以上,是鲜见的。母亲生翟志刚时已42岁,特别疼爱翟志刚。干完一天的农活,在暗黄的灯光下,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看着翟志刚读书。她总是对翟志刚说:“你不能像妈这辈人,没读过书,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
从初中到高中,翟志刚每天放学到家就做饭,然后骑自行车把妈妈从镇上接回来,再帮妈妈炒一锅瓜子,再匆匆赶回学校上晚自习,6年里风雨不误。
翟志刚回忆说:“年近六旬的母亲,靠卖炒瓜子供我读完小学和初中。每天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炒瓜子,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晚上回来,用她粗糙而又裂着口子的双手将一张张发皱的角票分币点捋平整。这场景让我感情上再也忍受不了,我含着热泪对母亲说不想继续念书了,我要帮您老人家支撑起这个家。”
谁知当他把想法说出后,一向慈祥的老母亲发了火:“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我认准一个理,你这个书必须念下去! ”
空军飞行学院来招人了,翟志刚高兴地报了名。得到考上消息的那天,母亲比翟志刚都高兴:“哎哟,我老儿子可出息啦!”贾桂芝向邻居借了20元钱,给翟志刚买了一个旅行包,可是却没有什么东西来装满它。老人对着那只空包默默流泪。最后,母亲为儿子炒了一锅瓜子,一粒粒地选出个大饱满的,装到旅行包里。
临走前一天,母亲从贴身的小包里掏出一张带着体温的5元钱,硬塞到儿子手里。翟志刚将一个用纸糊的小箱子留给母亲,里面全是1分、2分、5分的硬币,这是他高中3年积攒的零用钱,足有100多元,看到这些,全家人都哭了。翟志刚到学校后,每月津贴12元,自己只留下2元,其余全寄给了母亲。他知道母亲爱喝糖水,就给母亲捎去白糖、奶粉。
在母亲殷切的目光注视下,翟志刚一步步成长起来。先后任飞行中队长、飞行教员。1995年5月的一天,翟志刚参加飞行训练,忽然,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起沙尘暴向机场袭来。当时,他正在返航途中,目视已看不清地面,风速10米以上,他驾驶战机完全凭仪表安然着陆。那一次,他荣立了三等功。
翟志刚的母亲不愿离开故土到北京跟儿子享福。无法守在母亲身边尽孝的翟志刚只有通过寄点钱来表达一个儿子的心意,他说,寄多少媳妇都不管,直到寄得我心里舒服为止。
2003年,在翟志刚入选航天员首飞梯队到酒泉发射基地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前夕,最疼爱他的母亲却病重了。10月15日,当首飞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出现在中国各地的电视屏幕上时,病床上的母亲也看见了儿子,虽然已不能说出话来,但老人神情激动,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嘴角露出欣慰的笑意。2004年11月20日,神五成功飞行后1年零1个月,最疼爱翟志刚也最让他牵挂的母亲去世了。翟志刚却因为任务在身,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当他赶回家时,面对母亲的墓碑,这位刚强的东北汉子泪流满面。
日常生活中的翟志刚爱好颇多,同事们说他属于“动静皆宜”型。静,他好研习书法;动,他交谊舞跳得有模有样,每次航天员们办舞会,满场飞的准是他。他还是个能工巧匠,家里安装、修理什么玩意,他一看就会,一摸就懂。
闲暇时,翟志刚爱看武打小说,爱看电视小品,模仿起赵本山来,还真有几分神形兼似。他还有个不大为人所知的爱好——爱玩电动玩具。每次给儿子买回电动玩具来,他自己先玩个痛快,再给儿子当教练。
农家娃单车骑出航天路
刘伯明,1966年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一个普通农家,在家排行老二。小时候比较调皮、淘气,凡事爱动脑筋。
刘伯明的父亲是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不同于一般农民的是,他的思想很灵活。由于家庭困难,其父初中毕业后不得不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留下了很多遗憾,但他对6个子女的读书问题特别重视,不管再苦再穷,也要供几个孩子上学读书,还把伯明送到了县里读高中。
因为家里比较困难,刘伯明在假期里不但帮家里上山放猪,还到砖厂打过工以贴补家用。他在依安县一中读书时,学校离家有20多里地,许多乡下的学生为了方便学习都在学校住宿。但懂事的伯明为了省住宿费和餐费,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学校离家近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好天气时走路都吃力,遇到下雨天就变成黑泥水,连下脚都难。高中3年,刘伯明每天三四点钟起床,走时天不亮,回家天又黑了,两头不见太阳。3年来风雨不误,夏天到教室时衣服湿透,冬天挂满白霜。这3年,锻炼了刘伯明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他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伯明小时候爱拆东西。当时家里最值钱的是一个收音机,结果被上小学的他给拆了。父亲很生气。“没事,我给你再装回去。”刘伯明很快把收音机组装起来了。他经常把收音机拆了再装上,甚至能琢磨安装个小风扇什么的。成人后的刘伯明号称“小诸葛”,除了学习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掺和。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在连续“考问”刘伯明10多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后,也被他的对答如流所“震慑”,从此对他实行“免提”政策。
刘伯明小时候读书成绩好,不用大人操心,但他的英语曾得过零分。刘伯明初中就读的农村学校,当时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刘伯明中考时英语试卷一题未答,得了零分。上高中后,刘伯明天天英语书不离手,“他连走道、干活时,都在背单词。”
有一次放学后,刘伯明出门放猪,“天黑后,猪回来了,人却没回。”父亲说。家里人满村找,最后在乡政府附近一个门灯旁,找到了正在背单词的刘伯明。靠着这样的刻苦学习,到了高三,刘伯明的英语已从弱项变成强项。即使是现在,在航天员队伍中,刘伯明的英语也是最出色的。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
1985年,空军招飞行员在县城初试时,刘伯明的父亲才知道儿子悄悄报了名,父亲记得儿子说过:“家里的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儿子的懂事,父亲感到骄傲。那一年,经过重重考试,刘伯明成为学校几年来招飞行员唯一被选上的学生。
从落榜到飞天
景海鹏,1966年出生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市的东杨家卓村,孩子的舅舅为他取名“海鹏”。未曾料想,日后这个孩子真得犹如鲲鹏,将天空当作了自己施展的舞台。
景海鹏从小就很有上进心,学习成绩很好,诚实,很能团结同学,和班里的同学关系搞得都很好。
景海鹏兄妹3人,他是家中老大。父亲说,大儿子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从小就喜欢打篮球,而且打得很不错。
读高中时的一天,景海鹏代表所在的安邑中学去运城中学打篮球比赛,在运城中学宣传栏里,他第一次看到了飞行员的照片。
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相遇,景海鹏的眼睛都不愿从照片上挪开。回到家中,他兴奋地向父亲比划,飞行员的头盔是这样的,护镜是那样的。
景海鹏说,自己真得非常喜欢飞行员的服装,看起来很威武。他告诉父亲:“我要当飞行员。”
景海鹏的父亲是一个话语不多的老人,曾经读过高中的他是当地的秀才。
“父亲的腰完全是累弯的。”说起小时候的事情,景海鹏有些哽咽。景海鹏兄妹3人的学费是靠父亲编笤帚编出来的。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劳动,父亲的腰越来越弯。老人手巧,能编笤帚、扫把。过去每年秋天高粱成熟后,父亲便拉着平板车徒步走到别的乡拉高粱穗回家,一个来回便是一天一夜。回家后,父亲就坐在西屋的小房间里猫着腰扎笤帚,一扎就是一夜。
“一个笤帚成本不到一毛钱吧,但拉到市里能卖三四毛。”父亲说自己每天能扎十几个,凑够了100个便拉到城里走街串巷叫卖。父亲赚到的钱从来不舍得自己花,有时候笤帚卖不掉,一天都舍不得吃一顿饭。景海鹏的表哥杨海泉说:“我舅和我舅妈把所有的收入都供孩子上学了。”
由于体恤父亲的辛苦,景海鹏在学习上异常用功和勤奋。同村的杨忠莲老人是景海鹏小学时的老师。对于小海鹏的学习,杨忠莲这样评价:“真是好用功的娃,从小是副班长,一看就知道将来有出息。”母亲也说:“海鹏一回到家就翻书本,让他干点啥,利利索索干完后又回去看书了,不像他弟弟成天在外面玩儿。”
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景海鹏果然不负众望考上了山西省重点中学解州中学。去解州中学后,懂事的景海鹏从来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伙食费。将近3年的时间,景海鹏的伙食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学校的热水。
在解州中学读高中的第三年,景海鹏报考了飞行员。高三有一天,正在紧张准备高考的景海鹏突然从同学那里得知,保定航校来运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