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出当代农村十五大亮点

2008-12-29 00:00:00张忠法
中国报道 2008年2期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从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三农问题”再次被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我国农村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新农村建设效果明显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得到重视和全面贯彻,各地积极分类指导,试点示范,效果明显。
  我国立法第一次把乡村纳入规划,县乡、村规划体系初步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加大,全面繁荣农村的措施得到落实,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民组织化、市场化大大提高,新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开通了连接国内外大市场的农村流通新渠道,创新型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建立起利益连接机制,受农民青睐,减灾防灾工作成绩显著,挽回灾害损失上亿元。
  
  现代农业势头看好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发展不断加大禽流感疫苗、抗虫棉、矮败小麦、超级稻,双低油菜5大在业科技成果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一数字农业、精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等大量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出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等高新科技农业特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第一次买现连续四年面积、总产、单产同时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涉农企业逐渐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工程进展顺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初步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加大,培养了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为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退耕还林补助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退耕农户生活,每个退耕农户每年平均获得补助3500元,以建设沼气池带动农村改圈、改厕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循环经济理念广泛地应用于农村,推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农民节地、节水,节电节肥意识明显增强。
  
  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
  
  水利在国民经,开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水利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有定提高。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初显成效,抗洪防险、抗旱治污能力增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力度进 步加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在田不断扩大,大型灌区配套强化,农业节水改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灌溉用水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农田不断扩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增强了干旱缺水区抵御旱灾威胁的能力、为保证粮食经济作物增产增效做出很大贡献,生活品质提高,9700多万在村人口告别了饮水难,农村水电发展迅速,小水电代燃料试点成果喜人,防沙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初步实现了由分散生产向集群生产转变,由盲目招商引资向投资招商转变,由“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农村工业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越走越好。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007年10月出台的《城乡规划法》为节约土地确立了法律地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向可持续经营积极转变,“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在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战略,更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新型城乡关系的格局初步形成
  
  新型工业化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充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需求,为城镇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依托。反哺“三农”,为农村发展提供要素支持和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村工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对推动在村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了其促进作用,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推动城乡产业协调与融合,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速城乡 体化:信息化充分发挥了其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作用,为带动城乡的信息交流、产业发展提供更现代化的手段。初步建立起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农民或在业企业为经营主体,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带动农民建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接的资源转换机制,将生产要素投向土地节约型的高效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从而在提高要素报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农”在市场化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农村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市场主体独立化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基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主决定行为方式。经营决策分散化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活动决策权基本由市场主体自主把握。产品和要素市场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农副产品、工业及服务产品,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专利技术、信息、土地等要素主要实现了市场配置。经济行为契约化、信用化和法制化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交换遵从合同,维护自身的信用,在法制的约束和保护下积极运作。
  
  新型乡村银行建立
  
  新型乡村银行的建立,为我国农民增加了新的融资组织。经过深层次改革,农村信用社基本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主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邮政储蓄小额信贷业务成功试点,在为农村居民和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了资金回流农村。至此,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以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支撑、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农村政策性金融为主导、以民间金融为补充的组合模式。基本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并存、多种形式金融机构良性竞争,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城乡关系列人国家工作议程
  
  通过法律制度建设,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也协调推进。通过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医厅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以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保障体系。按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依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努力建设和完善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新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成为“绿金经济”
  
  新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成为变“黑金经济”为“绿金经济”的朝阳产业。我国开展的沼气入户工程进展顺利,近五年新增沼气用户1500万,节约了大量农村能源,因地制宜地种植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树木,取得初步经验,开发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和扶持农林生物质企业,已经列入能源发展计划,万吨生物质纤维素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的工厂化示范成功,为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广阔空间。
  
  林权改革进展顺利
  
  新的“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的林坝段革进展顺利。通过确立以林农为主体的微观市场经营主体,把集体林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明晰到户,放活山林经营权,落买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确保林地经营者的收益权,极大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基本实现耕者有其山,山林有其主,林主有其权,权者有其利”的目标。充分激发了广大林农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以及林业内在的活力,极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进一步优化了林业生产要素配置,全面盘活林业资源:成为维护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战略举措,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大意义一林业的素质和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林业的吸引力显著提高,社会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齐头并进,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农民就业形势得到缓解
  
  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阳光工程”,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了农民的稳定就业以及收入增加。专门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免费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农民稳定就业和市民化趋势明显增强: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增长点:农村新型社区兴起,成为连接城镇与传统农村,缓解我国农民转移、就业创业压力的新载体。发达省份的城市以及中西部一些具备条件的市县,相继开展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有的地方还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框架,城乡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
  
  系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机制初步建立,1.5亿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全部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转机制基本建立,覆盖面迅速扩大到86%的县市,7.3亿农民从中受益:在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机制初步建立,3000万困难农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扶贫开发投入和监督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投入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初步建立在世界上的农业贸易大国地位
  
  入世几年来中央出台的有关出口创汇农业的政策,将农业全方位融入全球化,积极应对来自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挑战,我国农产品走上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已与近20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农产品贸易往来协议,参与了多项农业国际贸易组织,引进和制定了众多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建立健全了与国外接轨的各种标准,在业发展取得了极大进展,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在产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