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不行了?

2008-12-29 00:00:00
中国报道 2008年5期


  对面临成本上升的企业来说,内扩外移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除了成本精打细算,企业到底迁还是不迁,要考虑产业配套、营销物流设施、地方产业政策、风土民情等诸多因素。
  
  中国是出口大国,而广东纺织品出口总额居全国首位,玩具年出口量占全国68%,制鞋业年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广东制造”几乎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一直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然而近几年它却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价格上涨、欧盟反倾销、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问题,上千家工厂的倒闭关门,大量台商资本撤资,这不禁让人们为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的制造业感到担忧。
  2008年1月,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舆论称,新法加剧劳动力成本上涨,使东莞、深圳宝安等地的工厂出现集体撤资,20多个亿的资金正向越南等地流失,一时间,珠三角被炒得沸沸扬扬……
  
  “中国制造”遭妖魔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出口国,约占全球玩具贸易额的70%。然而,2007年8月14日,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宣布,由于“存在磁铁易被孩童吞食隐患和油漆铅超标问题”,在全球召回近1820万件中国产玩具,这是美泰历史上召回数量最大的一次。虽然9月美泰公司公开表示,召回玩具中,绝大部分原因是美泰公司在2007年1月实施了设计上的改进以提高安全标准,与中国厂商无关。但是,这一事件震动了全球,一下子,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商品极度不信任,甚至产生了对“Made in China”的恐慌。
  7gIZpvbbCicut8Xp/Y308g==玩具只是开始,恐慌并不止于此,面对“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价格上涨、欧盟反倾销、人民币升值,纺织业、造鞋业纷纷面临危机。
  2007年12月10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珠三角上千企业倒闭调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外迁”,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称东莞的五千多家制鞋厂已有近千家倒闭,一时间,国内外媒体倍加关注“中国制造”。
  进入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似乎更是雪上加霜。1月25日,《亚洲时报》报道,珠三角地区上百家台商工厂将在今年倒闭,上千家工厂外迁,掀起“多米诺倒闭链”。2月2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受困于高涨的成本和日益严格的监管,成千上万家工厂弃珠三角而去,珠三角7万家港资工厂中10%今年将停产。”2月26日,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最近2、3个月间,有超过1000家制鞋企业倒闭,逾万家香港企业面临破产危机,更多数量的中小企业纷纷计划迁出”。
  国内舆论对此关注更多,在百度上搜索“珠三角上千家企业外迁”,评论文章多达上百篇,众多媒体报道表示忧虑“珠三角制造业不行了”。
  “中国制造”,这四个字曾意味着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胜者姿态,但现在更多的人对此进行批判,认为它更是廉价商品的代称,甚至,也会与“血汗工厂”联系在一起。
  面对众多批判,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将讯去何从?
  
  工厂倒闭的根本
  原因:产能过剩
  
  “前几年市场好,大家都拼命扩产,产能已经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东莞制鞋^何鸿新无奈地说。
  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鞋厂由2万家迅速增加到3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业。而订单数量的增长远远不及生产能力的增长,企业产能过剩。只能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于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能力弱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实力雄厚的企业保留下来,实现行业中重新洗牌。
  亚洲鞋业协会是一家在珠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采访中,该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在东莞关闭的鞋业企业包括鞋厂、配套材料厂、鞋机厂以及鞋业贸易商等,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只有十几家上千人的台资鞋厂。“虽然关闭企业近千家,但其产能不及一家龙头企业。”
  李鹏指出,广东鞋厂产能本已过剩,中小企业关闭是市场正常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对行业来说并没有太大负面影响。同时,也正是由于产能过剩,中国才会频频遭遇国际贸易反倾销。
  不可否认,“劳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确造成劳动力等成本上涨。由于成本上涨,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润大大降低,但这些只是促使上千家鞋厂倒闭的外在因素。
  正如浩成鞋业董事长朱玉成从整体行业角度所做的分析,关闭的鞋厂主要还是因为管理不专业、鞋业财力不够以及拓展业务能力不强等三方面原因。其他诸如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只是加速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由于淘汰掉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调整后的行业会更向良性发展,为高附加值的企业提供更广泛的竞争市场和发展空间。据了解,在遭遇近千家企业倒闭后,众多失业工人重新求业,工厂又出现了工人求工的排队场面。
  “‘多米诺倒闭效应’不会出现,制鞋业今年即会复苏。”李鹏充满信心。
  
  中国制造:信心犹在
  
  “千万不要丢掉制造业!”2007年11月20日,在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声音令全场振奋。
  面对舆论所谓的外资、台商企业的大规模向越南、印度转移,人们一度感到珠三角制造业危机四伏,制造业中心将风光不再。但是龙永图表示,在未来的20年、30年,甚至40年里,中国还会是全球制造业的主要基地,提价不会导致制造业中心的转移。
  “全世界60多亿人,中国就有13亿,总有人要穿鞋、穿衣服,先不论是高附加值还是低附加值,只要能赚钱就是一桩好的生意。”李鹏的话道出了众多制造人的心思。
  从理论角度很多专家学者建议珠三角应该摒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企业对市场是最为敏感的,他们并不在乎是高科技企业还是低技术工厂,盈利才是关键。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并没有离开珠三角。对面临成本上升的企业来说,内扩外移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除了成本精打细算,企业到底迁还是不迁,还要考虑产业配套、营销物流设施、地方产业政策、风土民情等诸多因素。
  “没有一个地方产业链像东莞这么完善,这里的工人都做了10多年,很内行,目前这里仍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华坚集团、美国威利鞋业等世界鞋业巨头均表达了对“中国制造”的高度认可。
  经过调查,记者了解到全部搬迁的企业很少。采访中,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蔡康介绍,2007年一年东莞外迁企业只有四十几家,属于市场很正常的新陈代谢。很多企业都不是把东莞的基地连根拔掉,而是在大陆内地或东南亚地区设立分厂,利用内地的低成本进行初级加工和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放在东莞工厂进行深加工。
  “珠三角要实行产业转移。但是,货物从东莞到香港、深圳出口有多快,而从江西、湖南到香港出口又要多久?成本要增加多少?现在广东的状况是,有些企业连韶关都不愿意去,更不用说到中西部了。”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曾经建议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搬到内地,政府应该像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一样,先减免其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扶持几年。“但建议提了好几年,一直没有人关注。”
  “广东珠三角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钢铁、乙烯、石化等工业原料供应必须先上一个档次,这样资本投资新的重化工业和科技工业,才有原料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但是,宝钢湛江项目却迟迟不能动工。如果非要等到5—10年后,这些原料才会慢慢供应起来,珠三角的制造业资本会不会早就迁移掉了呢?”有人士认为,如果制造业本身就难以升级,企业家为了赚钱,将资本转移到利润更高的股市或者楼市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
  “全球制鞋业的中心从欧洲移到美国,到日本,再到台湾,现在移到大陆,我看不出来下一个中心在哪里。因为要成为像中国这样的制造中心必须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要有很好的资源配套和招商环境,这些都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实现。即使有些转移到越南去,我觉得都不会是中国制造的强大威胁。千万不要丢掉我们的制造业,我是加工贸易的坚定支持者!”龙永图秘书长坚定地说。
  
  “中国制造”要靠“名牌”走向世界
  
  企业最终呈现给世界的产品上标记的是“MadeinChina”,这让我们在争论要“中国创造”的时候,回头反思应给“中国制造”赋以更深刻的内涵。
  “政府倡导企业升级转型并不代表要抛弃所有的劳动密集型等加工制造业,东莞制造业的前景是乐观的,东莞正打造一个制造业总部基地,一个订单中心、贸易中心和研发中心,打造中国品牌。”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蔡康说。
  鞋、纺织品、陶瓷等制造业虽然没有多少创造的成分,但是通过质量、设计的提升,可以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实现中国鞋业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战略性转移。
  在打造品牌的问题上,美丽华鞋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强调,“如何把品牌做成名牌是一个能否取得质量飞跃的问题。”
  名牌正是我们现在最缺的东西。据亚洲鞋业协会数据显示,世界主要知名鞋类品牌年产量的60%由广东制鞋企业贴牌生产。而东莞又占整个广东省的50%以上。2006年东莞出口的10亿多双成品鞋中,90%以上是为世界知名鞋类品牌贴牌生产。
  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对每个企业而言都是必然发展的方向,而现在企业正面对一个重新洗牌的阵痛过程。
  从贴他人品牌到创自主名牌,这就是“中国制造”要走的必由之路。
  面对挑战,“中国制造”是否能够重现昔日的胜利姿态?是否能够创出国际认可的名牌产品?是否依然成为“世界工厂”?
  正如东莞制造人何鸿新所说,“我们的企业家是非常聪明的,企业会对市场的变化进行最快的反应。”
  生产鞋、衣服、玩具并不一定低端,加工制造并不丢人,关键是“中国制造”要造名牌,赋予这四个字以高技术和高质量。据了解,兴昂、华健等东莞知名制鞋企业,目前已聘用国际知名设计师,加大投资,雄心勃勃打造能够走向世界的名牌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