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刘清早教授。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中国体育逐渐从原有的事业福利型转向产业公益型,立体化的产业开发让“体育”摇身变为“经营主体”,人们对其“新经济增长点”的朝阳身份期待日浓。
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机遇,体育消费市场日益涌动的巨大需求,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都已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加速器。
但是当前,中国体育产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问题,是如何继续做大做强的问题。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
中国体育产业的基本状况可以这么说:起步晚,发展快,问题多,空间大,前景好。
今年明初,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给体育产业做了规范界定,指出:体育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产业活动的集合”。体育核心产业是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
从全国角度来看,中国的体育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有关专家曾根据各省研究做过一个初步估计,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0.2%~0.3%,发达国家则占到3%~6%,差距巨大也说明发展空间巨大。所以,体育产业应该按照中央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关决定,首先把体育产业市场做大,然后再谈规范管理和改革等问题。
这次,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规范以及据此即将开始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统计将为政府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奥运会能为国内商业体育发展带来什么?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首先让各级政府和社会民众进一步认识到,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仅具有体育竞技的价值,同时给主办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正如曼德拉所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种对人们观念和认识上的冲击与改变,是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影响的重要方面。
具体到体育产业来说,我国体育赛事和奥运会运作相比,差距很大,举办奥运会不仅留下了赛事运作的方法和经验,也为更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带来了机遇,国家也正在制定一些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
奥运会后,体育产业的发展必将提速。
您认为东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不同策略?
体育产业展需要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是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就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环境,第二是区域的人文环境,也就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这二者是决定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
东西部的体育产业发展显然是不同层次的。东部目前需要解决速度问题,即如何加快发展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西部则应首先解决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问题,即努力提高大众生活水平和体育消费观念。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健身边的场地,建身边的组织,搞身边的活动”,提倡“三边”的意义就在于要因地制宜,唤起民众体育消费的意识。
地方政府在开发体育产业中应有何作为?
地方政府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加大对体育产业理论的研究力度,研究符合中国国情和不同省情、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第二,加大对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投入,政府要扶持一批基础公共事业,比如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以及体育场馆建设,尤其是运营管理。对于场馆的经营运作,大家普遍认为完全可以自收自支,而实际上,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实现自收自支的体育场馆也非常少,还是需要国家扶持、企业支持;第三,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日渐庞大,仅靠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下设的体育产业处来统管远远不够。国家和省体育部门,一定要有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门职能机构,这是当务之急。
拿国际大都市上海来说,上海具有非常优越的消费能力和人文环境,但其体育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比如网球大师杯和F1,到目前为止部还处于亏损状态,我估计还要继续亏损下去。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开发空间十分有限,光卖门票怎么能卖出700万美元的网球大师杯申办费?上海要解决的问题是结合城市定位和体育消费环境,打造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赛事,在发展体育服务业上下功夫。上海具备这样的能力。
中国体育资本市场目前发展如何?除了国家投入,比较主要的融资方式是什么?
1998年2月25日,随着“中体产业”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可以说,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进入了新的阶段。但目前,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实行资本运作,在整个体育产业发展中还不普遍。这中间还有许多政策性、技术性问题。体育产业融资方面,间接融资(如寻找投资人,商业贷款等)已被广泛运用。我经历过几个通过融资案例,比如2004年,成功运作了雅典奥运会亚洲区拳击资格赛;参与第十届全运会足球冠名权的营销,卖得也很成功。
体育产业融资方面,广东、福建、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做得比较好。体育产业发展中采用间接融资,将是我们一种重要的选择途径,靠政府投入毕竟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