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生活方式

2008-12-29 00:00:00
中国报道 2008年8期


  每天都能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明净的环境,积极地活动着你的肌体,健康快乐地流汗、欢笑,这就是奥林匹克。
  
  奥运特别通道在交通图上出现,31个场馆完全就绪,空气污染也得到进一步控制,直接为媒体服务的MPC和IBC正式投入使用,北京奥运提前做好了准备,难怪维尔布鲁根会说,北京是用“黄金规格’来准备奥运。
  然而距离奥运越近,筹措得越细致入微,一个有些虚化的问题就越是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奥林匹克究竟是什么?奥林匹克能给北京、给中国人带来什么?
  我不禁回想起8午前的悉尼奥运会,那届至今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一届奥运会。
  抵达悉尼的第一天,我很有些诧异:参加奥运会的人未了,悉尼人走了。
  在2000年的年的夏季奥运会期间,悉尼有近50万常住人口离开了这座城市。和近百万奥运来客高调造访不同,悉尼人无需动员、不做声势,静悄悄地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城市或者去度假、或者去旅游。
  谁都不能怀疑悉尼对奥林匹克的热情,只不过,在奥运期间离开这座城市,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奥运会,是许多悉尼人当时不约而同做出的选择。这座南半球的城市并不拥堵,也没有到人满为患的城市化扩张阶段,澳大利亚人对体育的热爱,更是有口皆碑的事实。
  但为了奥运会的成功,他们选择了距离化的美感。
  参与奥运有很多种方式,当奥运即将来临北京时,我们的感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全方位。悉尼留给我的印象,却是那样的别致。一定程度上,离去也是一种参与。
  2000年的悉尼,永远都会亲切舒适而又朴实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奥运报道,也是体坛系第一次大规模地现场报道奥运会。
  此前的奥运印记,我们大多来自电视画面和报章文字的传播,悉尼奥运会4年之后的雅典,隽永的人文情结令人难忘,不过悉尼在从容淡定中体现出来的体育热情,在自然和谐中诠释出来的条不紊,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奥林匹克的力量:
  奥林匹克是一种可以体现在每个人一言一行、一箪一羹中的生活方式,五环并不是神坛上的祭祀,只要你真正理解体育的意义,你就是拥有了奥林匹克的生活方式。
  悉尼的奥林匹克公园,是那届奥运会上场馆区,地名叫作霍姆布什(Homebush),70%的赛事在那里进行。难以想象的是,这片偏离市区的海滩,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废的垃圾场。
  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悉尼人迅速地将这片废地改建成了体育圣殿。进入奥林匹克公园的通道上,能看到三个被修饰成类似金字塔的大土堆,正定清理这片荒地时一些残留垃圾被科学掩埋的遗迹。
  借助奥运会的力量,悉尼改造了一片荒芜,留下了一个清新自然的奥运世界。
  留在城里的悉尼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奥运会的理解。当时我们居住的公寓,距离霍姆布什只有两站轻轨,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三周报道生活,却总让我诧异着,为什么这座城市里有如此之多的运动者。他们不需要公园于静的绿荫当跑道,也不需要正规与否的场馆,悉尼人总在动、在参与着各种体育运动。居住小区的街道上,打着澳式橄榄球的孩子绝不罕见,市中心写字楼间的长跑者也比比皆足,这些人可能一进写字楼就会换上西服领带,海滩上,有挺着肚腩晒太阳的,更多人在玩着沙滩排球或沙滩足球。
  体育,已成为悉尼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时代周刊》曾经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前,做过一个体育国家综合调查。在许多人常规的印象中,美国似乎是一个最体育化的国家,不论是公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繁程度,还是职业体育的繁荣程度,美国似乎都是一个体育国家的标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活,从佩恩那本《奥林匹克大逆转》看来,就应该归功于美国市场对于奥林匹克的认同。
  不过这次调查显示,在“最体育化的国家”排行里,澳大利亚位居第一。
  体育在澳大利亚,或许没有像在美国那样被过度神化美化,却的确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在充分定义着这个移民国家的民族特质。对体育的直接身体力行频率、支持体育的热情程度、竞技体育成绩、职业体育繁荣程度等多项考评里,这个地广人人稀的国家都取得了最高分。
  最值得称道的是,“体育是澳大利亚人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他们在体育中能找到最大的生活快乐。”
  悉尼还有许多值得留恋的地方。例如这座城市在2000年,用最明净的空气,创造了一个真正的绿色奥运会,这是其他主办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因为悉尼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奥林匹克的参与意义,并不是只让你参与奥运会、支持奥运会,而是让你每天都能在参与体育运动电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明净的环境,积极地活动着你的肌体,健康快乐地流汗、欢笑、这就是奥林匹克。
  悉尼创造的奥运传奇,朴素而深刻。对于北京,对于中国人而言,让奥林匹克,让体育也成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奥林匹克在2008年最大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