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大餐:来点中华美食吧!

2008-12-29 00:00:00
中国报道 2008年8期


  中华老字号打入“奥运菜单”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07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分析认为,2008年奥运会将为国内餐饮业带来2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市场,据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数据,奥运期间,奥运场馆、奥运村、媒体村等“奥运区域”将接待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万人,之外的“非奥运区域”的餐饮市场更是不可限量。
  “奥运区域”的餐饮以标准化西餐为主,中餐基本被稻香村、全聚德、便宜坊等“中华老字号”包揽。全聚德的180名师傅已经进驻奥运村,在那里支好烤炉;百年老店厚德福从7月底开始为西城区5个奥运训练场馆提供餐饮服务;奥运村及场馆内的所有茶点和速冻食品都由稻香村提供。虽然中餐只占30%的比重,仍然给这些代表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老字号”带来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食品也“反恐”
  
  2007年11月12日上午,国家质检总局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监控中心迎来了一批“挑剔”的客人。60多家境内外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参观了该中心,并对北京两个奥运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现场采访。之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记者藤原大介说,“现在看来,对北京奥运食品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
  食品安全是奥运会餐饮服务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国从政府层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首先,供应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来组织生产;其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必须通过严格的检查,才能取得供应食品预选资格。确定预选的供应奥运食品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派专家和官员进场监督,实行批批检验;再次,加工企业与食品供应点实行“无缝”对接,加工企业把所供应的食品直接送到消费点,中间不经过其他环节;最后,对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实行GPS定位监控,所有产品进入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
  在北京奥运会整个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最大的亮点。它将奥运会场馆、指定宾馆、奥运村和食品生产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车辆以及医院等全部纳入监控体系,任意输入一个奥运指定饭店的代码,当日的菜谱、原材料的产地、烹饪厨师的信息都一目了然,甚至运输车辆的牌号、司机的姓名、运输路线等都能检索到。
  一旦出现运输车辆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或车内温度异常,或车门非正常开启等现象,系统会在30秒内自动报警。一旦出现问题,通过追溯系统,从检测、确定结果到食品下架,只需10分钟的时间。
  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唐云华说:“所有为奥运服务而特别设立的食品检测系统,奥运会后还将继续沿用,以保障中国普通消费者的‘餐桌’安全。”
  2005年开始,北京就对市内的大小餐馆实行量化分级管理,这项工作不仅限于奥运期间,赛后这种高标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仍将惠及北京市民和中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