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懂中国 中国读懂世界

2008-12-29 00:00:00温志宏
中国报道 2008年8期


  8月8日晚8吋,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
  从希腊赫拉神庙祭坛点燃的奥林匹克圣火,历时4个多月在全球五大洲传递后,此刻,在2008年最辉煌的目的地面向世界熊熊燃起,宣告第29N奥运会盛大开幕。
  2001年5月15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正因为这份报告充分旨定并高度赞扬了北京“出色的”申奥工作,60天后,在莫斯科进行的奥委会投票表决中,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最终花落中国北京。
  这份报告当时称,北京能够出色地组织这一体育盛会,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体育运动留下独特的遗产,国际奥委会对此深信不疑。
  能够积极体现世界的新变化,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执著之一。30年改革开放带来崭新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强大,社会全方位走向成熟,国际角色更加开放而重要。坚实的发展基础之上,向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世界对中国巨大进步高度认同的标志之一,更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而这绝非易事。
  七年时间,中国全力以赴备战,积极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为举办奥运会投入巨大,与奥运有关的承诺一点点变为现实,奥林匹克精神也在年轻一代中广泛传播。
  或许,16天的奥运会,开幕式抑或众多奖牌的辉煌荣耀之后,一个新的中国纪年才将真正开启,世界借此读懂中国,而中国也更加融入世界。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8月4日表示:“奥运会来到这个拥有全世界1/5人口的国家,这届奥运会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里程碑。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奥运北京:开天辟地
  
  1993年的北京街头,满载着中国期待的巨幅中奥广告牌随处可见: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然而当年9月24日凌晨,在地中海之滨的摩纳哥蒙特卡罗小城,举办2000年盛会的奥运光环还是落定澳大利亚悉尼。
  两票之差,足以表明其时世界的多数还是希望把奥运火炬交付中国,但在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剑看来,“当时中国软硬两方面的实力确实不足以承载如此宏大而复杂的盛会”。
  随后15年,中国走过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加速发展,中国第二次申奥强调“新北京,新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更体现出了成熟、包容、充满自信的大国气度。
  虽然在赢得这场举世瞩目主办权的很久以前,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发展与转变就已经开始,而且,近2800亿的奥运相关巨额投入也正是以此强劲经济实力为基础,但显然,正是筹备奥运的诸多投入,直接有力地推进了主办城市北京及数个协办城市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综合管理水平。
  8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吋表示,改善北京城市面貌,“不仅对保障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对北京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条件改善更具有长远意义。”
  2月29日,耗资270亿元、有17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启用。从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交通中心上行,一道挑檐形成的红色弧线缓缓升起,宛若游龙的造型“让人们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北京”。
  除去建筑本身的功能性,借助北京奥运会的契机,T3航站楼和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一起,在2008年成为中国新时代的地标建筑。
  “中国整个社会正在用十足的能量发生着变化。”这是T3设计者、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的亲身体验。 2001年,北京地铁只有约54公里,在整个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而到今年7月,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到200公里,城市运行效率大大提高,500N辆服务于奥运的新能源汽车更为北京交通平添了一抹“绿色”。
  1998年,北京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100天,仅占全年总天数的27.4%;而2007年,这一指标为24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4%。7年前,北京的林木绿化率为41.90%,如今这一数字提高了近10%,超额完成申奥承诺。在“绿色奥运”的引导下,首钢搬迁、节能减排等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的“减法”让北京重现碧水蓝天,越来越“生态”。
  雅典奥运会闭幕不到一年,曾举办了各种赛事的奥运场馆便因缺乏维护而破败不堪,而早在2003年,中国就提出奥运场馆运营理念。“鸟巢”、“水立方”这些代表着当今世界建筑一流水准的奥运场馆,不仅在高科技运用和环保方面独树一帜,而且,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就考虑到奥运会后要“让百姓进得去,用得起”。积极开发场馆的附属设施和配套措施。
  “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注科技进步和创新,高度关注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国家主席胡锦涛说出了中国政府对北京奥运会最主要的关切。
  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非常看好”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奥运会留下的丰厚“遗产”,他认为将会使北京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在其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受益。
  
  奥运经济:好谋而成
  
  “对于我们的赞助商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商机。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我们期待的是各个方面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与市场服务部主任蒂莫·拉姆对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一直赞赏有加。
  对于中国的品牌和企业来说,奥运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全球性舞台,而对于世界一流的公司而言,奥运会将敞开中国的大门,亦是前所未有的良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奥运会营销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和最成功的体育营销模式之一。
  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同样按照国际奥委会成熟的模式进行。
  北京奥组委成立之初,大量针对市场开发的调研便提上日程,成为包括场馆建设在内的最先启动的筹备工作之一。
  2003年9月1日,2008年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仪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各持一把中国古钱币状的青铜钥匙,联手打开金锁,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的大门向全世界徐徐开启。
  据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袁斌介绍,奥运会市场开发模式完整,由电视转播权、全球合作伙伴、奥组委合作伙伴、特许经营商、供应商、票务计划等组成。
  “北京奥运的市场开发已经超出国际奥委会的期待。”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认为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做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没有问题”。
  2008年6月,北京奥组秀发出“防范奥运隐性市场广告行为倡议书”。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陈锋认为要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保护好奥林匹克知识产权,防范隐性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果说我们奥运会要留下遗产,我认为这个也是遗产之一,能够使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能力提高加强。”
  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认为,奥运会让全体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中国也会随着奥运会的举办更加对外开放,而这一切都将给会后的中国带来诸多“积极的后果”,涉及旅游、商业、物流、投资、教育、体育和文化等。
  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至今还刻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将健全的灵魂寓于健全的躯体中,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这就是“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核心内涵。
  或许,奥运会过后,中国的孩子们是否能更积极、更健康地跑出去运动,才是真正衡量后奥运文化影响的决定因素。
  
  奥运中国:不忧不惧
  
  “中国的文化宝库博大精深,张艺谋导演随便挑几种中国概念就能把全球观众震了。”汉城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表在淳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信心十足。 这信心更来自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的历史性成功。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以“天、地、人”为核心表现要素,拒绝西方化,也拒绝周围强国的气息,发出了纯正的韩国色彩和韩国声音。
  从那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开始借鉴韩国强调民族文化的思路,利用奥运会筹备及举办的一切机会,传播主办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乃至哲学内涵。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的北侧,有一处下沉9米、长700多米的地下花园广场。广场上包含有御路宫门、古木花亭、礼乐重门、穿越瀛洲、合院谐趣、水印长天等七个风格各异的院落,从紫禁城的红墙到北京的四合院,从历经千年的鼓乐到盛唐的马球运动……
  设计者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尽可能多地展示了中国风貌。
  “奥运会的魅力之一,就是让举办国能借此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文明之光,并迅速在全世界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作为奥运会赛场外的竞争点之一,举办国如何将本国的文化特色浓缩并尽可能地完美展现给世人,也事实上成为综合评价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要素之一”。
  奥运筹办7年间,北京奥运会激活了无数中国优秀文化基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人文风情不断涌现:
  “惊艳”亮相的中国奥运代表团运动员服饰,设计灵感来自中国2000多年前的秦俑造型;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一个舞动的“京”字充满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深邃与酣畅;吉祥物“福娃”传递着中国古老的祈福文化;尊贵典雅的奥运会奖牌“金镶玉”,意为以“玉”比“德”,也体现着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中西合璧”;火炬“祥云”,及以“青花瓷”、“玉脂白”等为主要元素的奥运会颁奖礼仪服饰等,都把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认为,奥运会并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较量,它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
  “奥运精神其实是一种人类精神,是人类不断追寻理想,为此而不断地超越现实,提升自己,创造美好世界的精神。”
  对于中国13亿民众而言,2008是充满期待和幸运的一年,亦是多事之秋。 从年初南方冰冻灾害,3·14藏独事件,到奥运火炬境外受阻,四川汶川大地震,再到当前的宏观经济策略调整,在注定不会平静的2008年,随奥运变得无比丰润而璀璨的,远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明古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理解也日益独到而深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元素,不仅体现在与奥运会密切相关的众多文化创意与分享之上,中国人在灾难前的团结和爱心,成熟和从容,也得到全世界的欣赏和认同。
  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评论道:
  “从‘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到‘平安奥运’,其间的演变不是要求的降低。事实上,无论在奥运筹备、安全保证还是社会管理方面,中国至今没有任何松懈。与之前稍有不同的只是心态的调整,亦即不再以有争议且难以企及的目标来束缚自己。‘平安奥运’既是一个最人性的目标,也是一个能最大程度跨越政治和民族分歧、凝聚共识的目标。”
  举办奥运会,不仅能够使这个主办城市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城市,而且能够使主办国家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国家。
  对此,更具历史感的观察来自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我坚信奥运能使中国人对自己的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样也能让世界有一个更公平的视角看待中国。其实这已经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奥运会像催化剂一样让它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