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三十里——吐鲁番历险

2008-12-29 00:00:00洪哲然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08年11期


  暑假我与一家人体验了一次自驾游。一路上,领略了边塞风情,游览了几大风景名胜——物产丰富的喀什,草原山地中的伊宁,绵延千里的天山······这些风景名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从乌鲁木齐出发,要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所在地——吐鲁番。
  此行的途中还会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它坐落在所谓的三十里风区小草湖地界,传言那里的风力其大无比,前几个月前还吹翻过火车,我都将信将疑,甚至有些不以为然。
  趁这里还是晨光熹微的时候,我们就已启程。明天一早就要离开这个广阔而美丽的土地了,谁都想在最后一天,将能看到的一切装进心里。
  乌鲁木齐下起了小雨,天变得有些冷,但我却以为吐鲁番会是一个凉爽的天气。这种美好的想法在车行了两百公里,进入吐鲁番界内后,被一扫而光。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没有任何征兆的怒吼的风,狂风咆哮着,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进入了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想到听过的趣闻,望着眼前一望无际林立的风车,我竟激动起来。
  不知在美景中游赏了多久,忽地父亲一声喊叫,把我拉回到了现实。车前方挡着一团似有天高的沙尘,似黄褐色又似黑色,如同一堵万丈高墙,让人看不清它后面的一切,而我们的车每向前迈一步,就仿佛在朝着魔鬼的黑色大口中迈进。
  我们意识到了这是沙尘暴来前的预兆,但是这是此次自驾游的最后一天了,谁也不甘心就这样回去。怒吼的狂风夹杂着沙尘在其中滚涌跳跃,正一步步势不可挡地向我们逼来。
  此时的吐鲁番已经笼罩在巨大的沙尘中,我们只得坐在车上,在沙尘中游览,期待着过了坎儿井,去火焰山。但是我们的如意算盘打的太早了,沙尘没有减弱的趋式,反而越来越浓厚,等我们到了景区,回首而望,山的背影隐没在了滚滚的扬沙之中。我们失望而归,之前的所有的憧憬都破灭了,万般无奈,只得将车开到公路上去看看。但是,一上公路,又陷入了堵车的潮流中。由于封路,大巴和货车稀稀拉拉地堵了一路,一些较小的车辆在能见度不到200米的沙尘中,小心地从另一边逆向行驶想到出口看看情况,但大都无功而返。想到情况坏到还有可能赶不上明天的航班,我们都很焦急,直到十几分钟后,当大家从电话里听到还有另一条回乌鲁木齐的路线时,心里才又燃起了希望。
  车驶上了一条戈壁小路,我们的心情也好了起来。当车穿过了一片杨树林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时,沙尘已经减小了。出了村,眼前豁然开朗,沙尘仿佛一去不返了。但是,原本车况良好的商务车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漏风进来了,风穿过缝隙,竟带起了号子声,声音凄厉尖啸,听了真让人心寒。随后,一阵狂风竟然把车向左掀起了十多度。我们惊呼,车要被掀翻了!随着风力的加大,渐渐感到,车好像悬浮在空中行驶,司机时常让风吹得把握不好方向,车竟离开地面些许。漏风的地方越来越多,车内的风也强劲了几倍。我们浑身都沾满了沙土,车内空气呛人。窗外的飞沙打在车玻璃上,噼啪声接连不断,我们像遭遇不断射击一样,感觉车身已经千疮百孔了。
  突然,副驾驶的侧玻璃被打穿了一个小洞,顷刻间,玻璃一下全部碎裂了,破碎的玻璃没有全部落在地上,那是因为被防水纸粘住了,但摇摇欲坠的玻璃,被风吹得在狂风中如纸片一样来回摆动。我吓得捏紧父亲的手。一会儿,后面的一块玻璃也被什么东西击中似的,瞬间全部碎裂。这个过程令我心惊肉跳。因为,我手边的一些只有小拇指大小的石头竟然就是“肇事者”!两块玻璃的碎裂,更加剧了风沙的席卷入侵,风沙在车内形成了一个小的气旋,笼罩在我们周围,吹得我们满嘴满身都是沙土。
  车行了一阵,突然,前方有一辆大巴车在调头,看到大巴车一身的狼狈样,我们也决定及时调头,不再在风沙中飘摇。哪知刚调头过去,又是一声碎响,第三块玻璃也“失守”了。随着最后一排挡风物的消失,车子就被打通了,大把大把的沙石毫不客气地随着风的狂舞窜入。姨夫眼疾手快,一把把我摁倒在座位下,自己挡在窗前,一边的哥哥挡在另一侧,伏下身子的我感觉泥沙俱下,吹在脸上的风像刀割一样······
  车子在风沙中艰难地前进着,几十分钟的路好像比几十年还漫长,当我们回到小村庄时,车内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层沙土,我们也像洗了个沙土澡。幸好没有意外发生。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不一会儿就看见很多原先超过我们的车辆都踉踉跄跄地回来了。如果刚才我们不果断地选择回来,继续前行,在没有水也没有信号的戈壁上,一旦车抛锚了,在那零下十多度的环境下呆上一晚,也许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想到这里,大家唏嘘不已。
  听当地的村民介绍说,再往前就是小草湖三十里风区的风口,就是曾吹翻火车的地方。而那里就是我们要回家的必经之路,无论如何是绕不了道的,我们如果要回家就要和大自然抗争,想到刚刚过去的这场恶战,我们竟像打了胜仗的战士一般自豪。
  下午5点多回到了吐鲁番后,唯一想到能顺利返家的办法就是先修补好车。我们找来了纸板、泡沫、胶带把破了的窗户补了起来,方法简单却作用巨大——这些不起眼的材料也许在关键时候能救我们一命!
  一番忙碌后,车内光线明显暗了很多,但我仍从车内看到了后窗有一个小小的缝隙,父亲没有在意,我也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把碎的玻璃粘好,就能顺利地坚持到家了。
  但是我们都小看了大自然。
  开车前,我们得知公路已经解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风小一些的公路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危险的结束。刚上高速路,风又刮了起来,前窗被粘的玻璃由于受力不均一下与胶布分离了,而且摇摇欲坠地要往内侧倒下,直接威胁着坐在前排的父亲的安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父亲迅速顶起一块没有用过的大泡沫挡住了下落的玻璃。我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然而,大风很快就借此机会灌入,引起了后面的不显眼的缝隙的共鸣,嗡嗡声震得我们两耳发木。车不能开快,也不能超车,一旦超车或是超速,侧风就会改变方向,坐在纸板边的人就要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住补车窗的纸板,也有可能会被甩出车外。但一开始我们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第一次超车后,坐在最后一排的姨夫没有控制好窗户,让狂风一连打开了两个缺口,车内的风立刻又猛烈起来了,瞬间导致中窗破洞漏风。好在没有一块玻璃被吸出车外,我们都意识到了只要有一个窗户“失守”,所有的努力都会毁于一旦。
  在二十公里不能超车的行进中,车子只有自行车的速度;当我们终于到了小草湖服务区时,“战士”们的手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在那里我们又找到了所需的“装备”(纸板、胶带)。我们又重新加固了我们的战车,现在不敢有一个疏忽,任何一个小缝隙都不能放过。而此时风已大得让人站立不住,在这风里我们工作了近一个小时——把刚刚出问题的前窗加了一块纸板,后窗也用竹条加固住。认为万无一失后我们才匆匆上路,此时已是晚上9点钟。
  顶着狂风和夜色我们从小草湖出发了,离目的地只剩下10公里路了,此时,一切都十分平稳,风也几乎听不到了。大家凝重了一天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回到乌鲁木齐已经是午夜时分了,这一天的经历让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分,大家可以全然而归已是万幸。救了我们的战车已如一个千疮百孔的玩具,虽然破陋但对我们来说却比亲人还亲。
  这三十里的生死鏖战,远远胜过了此行新疆之旅的所有风景。的确经历胜似财富。
  〔责任编辑 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