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研究这些理论与政策有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促进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实践;创新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符合国情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大都面临着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需要。事实上,民族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目前世界的主要问题,有的民族问题甚至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来说,民族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新中国一贯重视民族工作,系统地阐明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民族政策,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把56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经济腾飞、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构成了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1.新中国成立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首先来自于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曾照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观点,提出“民族自决”的口号,主张实行联邦制。1931年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决议案指出,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承认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为独立国家的权利。这是在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影响下,做出的政治决议。此时,中国共产党对国情了解并不深刻,做出这个决议是缺乏现实依据的。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我国民族状况的民族理论与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这种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自治区。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及以后的《宪法》都明确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的最大失误发生在文革时期,以批判李维汉的投降路线为导火索,我国的民族工作开始受到严重冲击并陷于瘫痪。林彪、“四人帮”集团否认社会主义时期存在民族问题,进而否认其他民族理论与政策。当时各级民族机构基本上都被撤消了,许多民族干部遭到迫害,民族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出现了强迫少数民族改装易服,攻击传统习俗,砸抢宗教活动场所,强迫僧人还俗,不许人们信教等行为,引起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强烈反抗。文革结束后,国家立刻恢复了党的民族工作,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制定法律,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同胞的各项权利。切实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极大的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同时也给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改革开放加强了沟通和联系。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占我国边境线的86%,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五省区与俄罗斯、印度、蒙古等15个国家接壤,有34个民族跨界而居,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都是双向交流开放的有利条件”。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被打破,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全球化趋势并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江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数千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分析时代特征,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还提出了“民族宗教无小事”、“三个离不开”(江泽民将原来我国民族关系“两个离不开”思想扩展为“三个离不开”, “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等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吸取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依据我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这一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涉及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以及民族工作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科学性、突出的实践性、完整的系统性。
4.进入21世纪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地向前推进。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主要包括4个方面:民族定义“六要素”理论;21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理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三个不容”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八字”概括。这些理论与政策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体现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我国民族问题上与时俱进的品质。
二、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1.毛泽东的民族思想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其中,毛泽东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半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从维护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独特的理论和政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支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2.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对民族问题的实质进行了下达的定位。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题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开幕词中,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做出了明确的阐述:“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表述:“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曾对外国来宾郑重声明:“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它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步,包括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民族区域自治等主要内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有别于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是新时期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指南。
3.江泽民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研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新形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新概括、新论断,形成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江泽民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一系列重大突破与创新之处。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界定了民族问题的内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科学地回答了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并指出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江泽民同志在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民族问题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个论断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即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4.胡锦涛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涵
在对我国各民族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定义做出了新的概括,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定义“六要素”理论通过“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词解析了“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两大特征。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这一表述不仅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而且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定义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对“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作了阐述。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有坚实基础。”“两个共同”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共同团结奋斗是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共同繁荣发展是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两个共同”的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且明确了21世纪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当前,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增强凝聚力,共同致力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不容”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肯定了我国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伟大意义
1.理论意义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民族工作,为中华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和共同繁荣,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政策,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实践意义
理论不仅应具有科学性,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性。新中国领导集体民族理论与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毛泽东同志指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有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之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民族关系的具体特点而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实行统一和自治,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区域具体利益的恰当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勇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崭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使21世纪的中国各民族长期保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
参考文献:
[1]许淑芳.毛泽东民族理论初探[J].理论探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