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弱势群体保障的法律理念

2008-12-29 00:00:00冀茂奇宋梅红
中国市场 2008年13期


  摘要:如何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是法律实践与法律理论工作的重点。在开展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工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讨论弱势群体受保护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要深入理解弱势群体受法律保障的法律理念。
  关键词:弱势群体;法律保障;理念
  
  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令人鼓舞,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成就辉煌。但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有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在本质是统一的。而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是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对弱势群体完善的法律保障,和谐社会也是不可能形成的。在全民和谐的大好局面下,我们要深入理解弱势群体法律保障的理论根源,才能切实的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弱势群体法律保障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对其进行保护的大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也就丧失了保护的基础和方向。因此讨论分析弱势群体法律保障的法律理念是很有必要的。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1]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的弱势群体的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弱势群体具有相对性。弱势必然对应强势,无强则无弱。所谓强弱是在两个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比较,所以弱势群体的“弱势”是具有相对性的。这个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弱势群体与社会主体人群的对比,弱势群体在时间上的自我对比,弱势群体在空间上的自我对比。与社会主体人群相比,弱势群体在权益上易受侵害,不容易保障自我的合法权益;在时间上的对比,是指在弱势群体和社会主流人群之间的转换,比如穷变富、富变穷,就是因时间的停驻点的不同而带来的身份上的转换;空间上的自我对比是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身份决定了弱势的改变,比如用人单位和雇员相比,雇员是弱势的,但是用人单位和工商管理部门相比又是弱势的。
  第二,弱势群体具有依赖性。弱势群体的依赖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在参照物上的依赖,正如前面相对性中所指出的,所谓强弱是建立在两个事物之间对比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作为参照物,从而得出不同种类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依赖性,还表现为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等的援助、救济和帮助等才能维持生计,这也是我们称之为“弱势群体”的原因。
  第三,弱势群体具有合法权益易受侵害的特征。弱势群体基于自身的特点,其权益易受到社会主体人群的侵害,因此社会要加强对他们的保护。但是就现状来看,我们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易受侵害也恰恰表明了弱9c025629118689166be807bdde44aee3势群体没有被法律有效保障,我们急需一种合理的保障机制的建立,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保障弱势群体的理论基础
  
  弱势群体的出现,必然会造成人群的对立,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法律作为社会的调整器,应该在社会各个环节做到协调平衡。现从法的价值和目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应该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加以保护。
  首先,从法的价值看,平等为法的价值之所在。平等的价值理念一经出现就播及四海,为各种不同的文明所接纳,使得人们用法律的形式去追求人与人之间相对的平等。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障也正体现了法的平等价值。弱势群体作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