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理想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现今大学生理想价值观念的关注,反思高校在学生理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理想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高校学生理想教育的新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教育缺失
一、大学生理想观的表现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下,大学生作为接受主流教育和正统教育的群体,是较高道德水准和主流意识形象的代表。公众要求他们以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为理想选择。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上大学不再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而成为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因此大学生身上的精英意义逐渐淡化,并被还原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同时,在现代社会观念多元化的前提下,主流意识的传递系统逐步失去了过去的控制力和权威性,我们必须以普通青年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群体,从而理解当今大学生的理想选择和价值表现。
1.多元化、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冲击,使不同的文化和观念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在其导向下,大学生的理想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社会观念下灌输的理想选择仅仅成为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理想选择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2007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9488名青年参加了此次调查。在“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问题中,16个选项无一落空。“房子和车子”、“更理想的生活”等个人理想和“人更平等,社会更和谐”、“帮助弱势群体”等社会理想都被确立为奋斗目标。
2.现实化、实效性的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选择和价值取向从个体层面上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而在群体层面上则偏向于现实化和实效性。随着大学生精英意识的消退,在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前,他们的自我定位趋于务实。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在更大层面上表现为对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追求。以《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为例,在参与调查的填答者眼中,奋斗目标排得比较靠前的是“房子和车子(53.5%)”、“更理想的生活(44.0%)”、“成为有钱人(43.7%)”这些贴近自我的现实目标。而“人更平等,社会更和谐”、“帮助弱势群体”、“国家更富强”等社会理想相对淡化,选择人数相对较少②。
3.自由化、独立化的行为表现。当今相对宽容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大学生在理想选择上较为注重自我意识,他们拒绝单纯的“服从”,注重独立思考。尽管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传统观念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更多的表现出激情、独立。在传统与叛逆的交织中,既以自我为中心,表面成熟内心幼稚,又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好高骛远的同时也注重眼前利益。
二、高校学生理想教育的缺失
1.理想教育的内容过分强调政治理想缺少其他理想教育。从理想的概念上来看,它由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组成。个人理想又包括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而长期以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提及学生理想教育则基本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导致教育内容的空泛化,致使学生缺乏对理想教育的认同感,与当今大学生多元化、现实化的价值取向存在极大反差,造成大学生对理想教育的生疏感和逆反心理。
2.理想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交流互动。传统的理想教育方法强调灌输。教师在理想教育中是绝对“主体”,“两课”、“两史”教育是理想教育的唯一平台,口头说教是理想教育的主要方法。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与崇尚“自由化”“独立化”的大学生极不相符,使高校学生理想教育流于形式。
3.理想教育的过程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大学生理想教育在现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比较分散,这不仅表现在理想教育内容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理想教育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分离,没有形成一个互为支撑的教育体系,导致理想教育的效果甚微。
三、高校学生理想教育对策
1.明确理想教育内容。正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点有助于正确定位理想教育的内容。以往对理想教育的定位过分强调了理想的社会价值,对其包含的自我价值提及较少。其实,理想的追求实现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失去自我价值的社会理想是没有基础的。所以,个人理想教育与社会理想教育都是理想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理想教育的另一方面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认清理想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在理想选择中只看重个人的利益得失,从而出现“实惠族”、“利益派”等。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尤其要强化一点,即理想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本质上是协调一致的。自我价值只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又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好的满足个人需要,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改进理想教育方法。通俗化也就是改变空泛说教的方法,将大学生理想观的培养与成长成才相联系。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目标和方向。同时,深刻挖掘“榜样”的作用。现今激烈竞争的时代给青年人树立了无数的榜样,他们的成功激发着青年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这将为青年学生树立理想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我们还必须注重教育方式的互动化。将长期以来教师施教,学生受教的模式转换为师生平等交流模式。这既符合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化的倾向,也有助于将理想教育从客观普遍的教育转化为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教育。在大众传媒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大。合理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如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建立德育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科学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理想教育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有助于理想教育方式由单一灌输转向全面渗透。
3.注重理想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首先,教会学生“化整为零”,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将理想这个远大的目标细化为各阶段的目标贯穿在大学学习成长过程中。从适应大学生活到提升专业素养,从锻炼自身能力到顺利就业,每一个短期目标的实现都是为实现远景理想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机制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测评。以笔者所在的重庆文理学院为例,该校建立了以《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实施办法》和《学生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实施办法》两大办法统领下的“双记录单”制度(即《学生成长记录单》、《学生消费记录单》),建立了学生可视性评价机制。该校将学生阶段目标的实施情况以“记录单”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学生分学期的自我记录、自我测评来衡量个人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完成自我监督和激励。这一做法凸显了理想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耿丽萍.当代大学生理想缺失的成因与教育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