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外事发展进程进行分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国际往来行为的演变及其原因,阐释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地方政府外事的转型轨迹和在国家外交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特征,提出并阐释我国地方政府外事行为及其管理的分析框架,使我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延伸到地方政府层面。
关键词:改革开放;地方外事;转型
一、我国地方政府外事转型轨迹的分析框架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外交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上,地方政府完全从属于中央政府,几乎没有独立的外事活动。“国家中心论”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我国国家外交和地方政府外事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地方政府外事在交往渠道和交往形式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国家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
1.国家中心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拥有我国处理对外事务的所有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仅限于“规划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等少量的地方性事务,自主对外交往的资源和空间非常有限。地方政府一般无专职外事机构,外事接待任务由政府交际部门承担。“外交无小事”原则要求地方政府不能自主行动,需严格按照中央的政策办事。同时,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外事处于完全从属中央政府的地位,既没有发展对外交往的权力,也缺乏源于自身的动力,导致对外交往能力无从生成。地方政府的国际交往主要是完成中央政府委托的任务,如接待外国来访的友好人士及分担国家的对外援助任务。出于对国际政治现实和我国外交斗争的需要,外交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两大阵营”、“一边倒”和“三个世界的划分”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这一时期,我国外交主要是集中在国家层面上,以政治外交为主,国家开放度小,对外经济交往服务于政治需要。国家中心模式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我国国家外交和地方政府外事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2.扩展国家中心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了逐步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历程。随着两极化格局终结和一超多强格局出现,我国开始积极发展与世界上更多国家的外交关系,重视大国外交和参与国际组织。这一时期,随着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政治体制也开始从以个人权威为基础向民主、科学、法制迈进,社会利益和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权力下放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扩大了地方政府在对外事务中的职能范围。地方自主的外事活动迅速增加,各地普遍设置地方政府外事办公室,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以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