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综述

2008-12-29 00:00:00王晟斌朱玲燕
中国市场 2008年18期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对2000年后我国众多学者提出的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应用进行多方面的综述,试图以此对信贷配给在我国的运用提出些许经验总结及建议。本文通过信贷配给理论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银行业中的信贷配给、中小企业中的信贷配给等大致三方面谈信贷配给在我国的运用现状,其中分别从国家政策与银行、企业的自身态度行为谈论,最后,提出认为比较现实可行的对我国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贷配给;融资;中小企业
  
  信贷配给现象的研究早在3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提出,针对西方的背景,现实情况,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信贷配给的理解,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在我国,信贷配给理论开始研究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学者根据我国具体的政策,金融市场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试对2000年后一些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章进行分类概述,研究信贷配给理论在中国一些方面的研究。
  
  一、信贷配给产生原因
  
  程卫红在《评述信贷配给论》(2003,《金融研究》)中指出,我国目前信贷配给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干预的、有技术操作形成的、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但更多的是政府干预和政策导向造成的。表现为:从微观看扶贫救济性贷款、技改配套贷款、项目配套贷款、救助性贷款等等;从宏观看国家信贷政策必须支持产业政策,金融机构中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
  
  二、信贷配给理论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
  
  在利率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金融变量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对投资的影响来实现。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外生冲击(包括货币供给的变化)和信贷配给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较小的外生冲击就能产生较大的宏观经济影响。1988年,施蒂格利茨将信贷配给的这种作用称为信贷配给的乘数效应,这是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融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会恶化,其与商业银行贷款协议的违约率上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商业银行预期利润下降,因此资本充足率下降,下降到某种临界水平时,不仅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破产,而且易于从局部金融风险扩张为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此时,商业银行的最有选择就是进行信贷配给,减少贷款额度。同样,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时,商业银行的配给行为就会弱化,扩大贷款额度。鉴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国情的不同特点,穆争社在《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2005,《金融研究》)一文中指出西方既已形成的信贷配给理论是基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是市场化形成的,利息率对融资企业的筛选机制是有效的,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贷款利息率由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对贷款利息率不能相机调整,同时,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及其贷款数量的选择不是依据融资企业的项目质量来确定,而是依据其与融资企业的关系确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是关系型信贷配给。
  
  三、我国银行业中的信贷配给
  
  首先,由于信贷配给理论的应用,国家给予银行业的政策,银行业自身建立的制度角度来说:葛西城在《银行困境与斯蒂格利茨的信贷配给》(2002,《管理现代化》)中通过Stiglitz和Weiss的“信贷配给论”得到启示:我国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建立一套评价客户的标准与制度。孙小丽在《信贷市场经济与金融结构不对称研究——基于双重信贷配给》(2006,《企业经济》)中通过分析我国银行的双重信贷配给特征(兼容了计划和市场经济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双重影响),构建了在双重信贷配给下的银行最优贷款模型,得出:应减少政府干预,加快银行和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改革,硬化企业与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约束机制;其次,大力扩充和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及质量,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实现金融机构竞争充分性及利率充分市场化。郑振东,王岗在《双重信贷配给与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隐患研究》(2004,《金融与经济》)中提出正是我国双重信贷配给导致的资金单向流动而产生银行业流动性隐患,解决方法:国家信誉退出,实现真正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弱化信贷配给机制,实现资金的双向流动;加强金融监管,约束商业银行的非理性行为。
  其次,从银行业自身通过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案:王霄、张捷在《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2003《金融研究》)中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的影响,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构建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根据该模型,在信贷配给中被剔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和部分高风险企业。胡振飞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模式》(2005,《财经问题研究》)中将价格看作一种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信号装置,认为信贷市场上的供求双方的价格条件(利率)揭示了各自关于产品质量(项目风险)的信息。然后以Stigliz-Weiss信贷配给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模式:贷款利率管制,所有制歧视与惜贷。李文豪在《我国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标准对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2006,《金融研究》)中通过建立一个含有规模、质量、效益效用因子的信贷配给模型,分析认为理性的银行对规模和质量的变动而带来的效用变化的比率等于存贷利差与贷款吸存率的比;若银行片面强调规模的重要性,则信贷配给程度减轻;若银行片面强调资产质量的重要性,则信贷配给程度加重。
  
  四、我国中小企业中的信贷配给
  
  近些年,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金融支持极为有限,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许多学者纷纷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提出各自的见解。
  首先,由于信贷配给理论的应用,国家给予中小企业的政策,中小企业自身建立的信贷融资制度角度来说:张海峰的《“双重信贷配给”对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及对策》(2004,《经济师》),在金融抑制及金融自由化情况下的“双重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现状和成因,指出无论政府主导亦或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对中小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贷歧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次,从中小企业自身通过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案:胡红星、张亚维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综合模型》(200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一文将银行利润、银行利率、企业风险、企业规模作为内生系统变量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建立一个竞争性市场下综合的信贷配给模型,重点研究不同风险类型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模型揭示,多样性的信贷合同组合可以通过贷款利率、抵押品作为甄别机制而达到斯宾塞-莫里斯分离均衡,阐述了模型对中国金融系统改革悖论与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现实启示。尹国俊在《中小企业信贷获取能力与集群战略》(2005,《当代经济研究》)中提出,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优惠和金融机构的例外关照,而应该回到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上来。中小企业应通过提高市场地位来增强信贷获取能力。可行的措施是采取集群战略,包括发展纵向集群模式和横向集群模式。杨丰来,黄永航在《企业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2006,《金融研究》)一文中,对基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企业更为严重的假设,来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路提出了批评,认为大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不必然亚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出中小企业受银行信贷配给影响更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特殊的治理结构,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出应当改进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政策导向,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够等因素,我国信贷配给现象与西方的信贷配给有很大差别,基本上几个大点已在上文陈述。宋亚敏、黄绪江在《对信贷配给模型的基层实证:咸宁个案》(2002,《金融研究》)一文中,着重从一个点来投射出整个中国的信贷配给现象,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个案研究,对信贷配给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第一,如果从信贷“有效需求”角度出发,贷款难存在结构性特点,即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而其他产业企业不存在明显的贷款难问题。这一结论对信贷配给理论给出了基本否定的验证。第二,如果从广义信贷需求出发,对于存在贷款难的工业企业,我们发现,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逆向选择论比道德风险论更贴近实际情况。第三,我国的贷款难存在“非价格壁垒”现象,这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有现象。最后,根据上述信贷配给理论在我国的运用综述及信贷配给理论自身运用适用性和现实条件的不同,我们认为,今后比较现实可行的研究我国信贷配给理论的方向应在把握住理论中核心原则部分后,按照各区域、甚至省市基本政策,发展产业等方面的不同,将信贷配给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相结合,分别从区域差别、政策差别等对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做出理论指导。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卫红.评述信贷配给论[J].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