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对金融风险传导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然后进行了简要评述,为金融风险及其传导的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
关键词:金融风险;传导;文献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传导的理论根源
1.金融危机传导的最早研究。最早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他的《狂热、恐慌、崩溃—金融危机的历史回顾》一书,是西方国家第一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的学术论著,也是第一次提出了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上,该书从分析1636—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热”开始,到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市暴跌、1990年11月日本股市的暴跌等,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时期,投资、信贷迅速扩张,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飙升,人们被繁荣的景象所陶醉,这种繁荣的陶醉感会从一个市场向另一个市场传播,经济泡沫愈加膨胀,最后以危机的爆发而强制解决。
2.经济学文献的相关研究。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是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传导的重要根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间的关联性在增强。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传导。关于金融市场的联动程度研究,Stehle(1977)的固定收益的国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国际资产价格均等化理论,表明证券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很高。后Errunza 和Losq(1985)的中度市场分割理论 、Bekaert 和Harvey(1995)的国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了证券市场的关联性。Baig 和Goldfajn(1999)也认为股票市场是相关的,即一个市场的变动会引起另一个市场的变动。从众心理、羊群行为是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传导的助动力。经济学文献的研究表明,从众心理、羊群行为也是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传导的根源。金融主体的从众心理是金融主体无法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时,便依赖于其他主体的行为进行决策。
二、关于金融脆弱性理论
关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探讨,海曼明斯基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说”,在他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中提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贷款者,有不断经受周期性危机和破产风潮冲击的内在特性,金融中介的困境会传递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明斯基从企业角度将借款企业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抵补性借款企业。此类企业是最安全的借款人。第二种是投机性借款企业。该类企业收支基本相当。第三种是“蓬齐”借款企业。“蓬齐”借款企业风险最大。另外,明斯基认为,形成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代际遗忘,即当前金融业的繁荣使人们忘记了上一次的金融灾难,本性的贪欲战胜了对过去危机的恐惧,认为当前资产价格的上涨会持续下去,于是又了重演了历史悲剧。另一个是竞争压力,认为贷款人出于竞争的压力而做出了许多不谨慎的贷款抉择,因为他们为了赢得顾客和市场。
三、金融危机传染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随着货币危机爆发频率的提高和危害程度的强化,激励着学者们对货币危机认识的深化,迄今为止,学术界已发展出三代完整的货币危机模型,包括: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由克鲁格曼(1979)提出,他认为,货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的汇率政策之间的不协调造成对固定汇率制的冲击,从而造成本币贬值,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不得不动用大量外汇储备购买本币,但外汇储备耗尽时,固定汇率制崩溃,货币危机发生。第二代多重均衡、自我实现模型,由奥伯斯特费尔德(1994)提出,与强调经济基本面因素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不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预期在货币危机中所起的作用。第三代道德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由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免费担保,使他们具有很强的投资欲望而很少考虑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从而引起投资过渡、资产泡沫破灭、危机爆发。总之,三代金融危机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货币危机的生成及其传染,其原因归纳起来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投资者的预期及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存在。
四、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危机传导理论的主要观点
李小牧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理论,他认为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就是在一国金融泡沫化基础上,货币危机向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进而向全面的金融危机演变的过程。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应该泛指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与扩散,既包括金融危机国内传导的溢出,也涵盖单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跨国传导,既有存在于贸易金融联系的国家间的接触性传导,也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并不紧密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狭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即接触性传导,它是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之中、之后,某些经济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变化,最终引起经济金融的某些侧面或整体变化,以致引发、扩大、缓解金融危机的跨国作用过程,也称溢出效应。
刘立峰(2000)研究了宏观金融风险的传导。认为风险形成qL3wql82v79/zoPaNwuNWRWtIvNi1omA+qV0m1WavTo=以后,会通过各种渠道与形式向外扩散、传播,形成新的风险。宏观金融风险反过来影响经济、投资、贸易和金融过程,影响制度的变革与政策的修订。不同的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都会有其风险的传导机制与过程,但通常情况下,宏观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形成及发展的原因是综合的,传导机制也是复杂的。
石俊志在他的《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2001)中分析了推动金融危机传递和扩散的主要因素:一是恐慌心理的传播是金融危机传递和扩散的重要动力;二是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互动性是金融危机传递和扩散的重要机理;三是某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现实性是金融危机在不同地域之间传递和扩散的重要媒介;四是某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过于密切形成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递和扩散的纽带;五是国际间金融协调与干预机制跟不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步伐,为金融危机的传递和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姚国庆在分析经济虚拟化条件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时认为,将金融危机的传导分为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传染机制。金融危机在一国内的传导与扩散为金融危机的内部传导。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的扩散称为金融危机的外部传染机制。形成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金融联系、实际联系和政治联系。因此,危机倾向于集体出现,一国危机之后紧接着就是另一国的危机。
从上述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传导的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对于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是非常广泛的,从内容上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包括金融危机传导的具体内容、金融危机传导与扩散的形式、金融危机传导的原因等。但前人的研究成果都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其研究结论仅适用于某次金融危机,如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仅适用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墨西哥、阿根廷等发展中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第二代金融危机理论适用于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金融危机,而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则适用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即这些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都带有一定的时滞性、特殊性。而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金融风险的极端表现,因此,对金融风险的传导机理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Charles P. Kindleberger: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