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观念具有负功能、正功能、预见性功能及功能间的相互转化性;社会观念的更新机制是:社会转型是观念转型的物质基础,新旧观念的重新整合是观念更新的必然途径,现实和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推理是观念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观念健康发展的根本标准。
关键词:社会观念;更新机制;健康标准
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引发出社会观念的全方位更新。社会观念的健康成长需要合理的规范约束和明智的理性指导。本文从社会观念的社会功能分析入手,进而探讨社会观念的更新机制和健康发展的标准,以期为约束和指导社会观念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一、社会观念的全方位更新
关注我国的发展,除了关注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的进步,精神层面的收获也不可忽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观念更新通过广度拓展和深度开掘,使观念嬗变实现了质的飞跃。
观念更新具有全方位特征。经济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科学管理、投资效益和效率评价等观念的认同度逐步提高,与之相适应的金钱意识,个体意识,时间观念等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新技术革命及知识经济的拓展,科技、人才、知识、信息是财富的观点日益融入相关产业的日常行为。政治领域,经过20几年市场化资源配置实践的积淀,国民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显著增强,自尊、自强、自信、自立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与此相适应,国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趋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独立思考,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显著提高。文化领域,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在政府和家庭两个层面的日常追求上得到充分体现,随着脑体劳动收入级差的逐步拉开,文化学习是智力资源开发的观点,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观点逐步得到社会认同。总之,目前社会观念已经基本摆脱了农耕经济的传统观念体系和计划经济的观念框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体系基本确立。
二、思想观念的社会功能
社会意识通过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而发挥其功能,作用性质取决于其反映的社会存在的性质,表现为正功能,负功能,预见性功能。
1.思想观念的负功能.当它反映的社会存在具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特性,它的存在和传播会使这种特性强化,表现为负功能。中国古代社会倡导清心寡欲、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利益观,导致人们物质利益追求的超强惰性,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观念合力束缚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西方中世纪的神本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否定人的价值,主张禁欲,压抑人性,也具有阻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负功能。在当今社会,一些旧有思想的残存和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外来思想的传播,同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负功能。
2.思想观念的正功能.当思想观念反映的社会存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它的存在和传播就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正功能。如西方社会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的思想观念强化了人在社会竞争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了人们对潜能的发掘和培养,它在合理限度内的正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引发的大面积的观念更新,由于其反映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对推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向功能。尤其,观念更新过程重塑了人们的理念结构,升华了人们的理念水准,这为推进社会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推进社会各个领域的理论、制度以及科技创新储备了巨大的潜能。
3.预见性功能.人们在分析现有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或某个局部的发展趋势给予科学的确认,并设计出控制此种趋势的针对性途径,然后在它的指导下展开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时思想观念所发挥的就是预见性功能。思想观念这种功能集中表现于为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变革进行先期理论准备的场合。15世纪西方近代启蒙把人从神的奴役中解救出来,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创新,使勤奋进取、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回归,促动了文明古国的重新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初现曙光。思想观念在这些场合发挥出的预见性功能是卓越非凡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个高明的预见可以避免一场灾难,一个独到的策划可以挽救濒临失败的经营。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就是通过发掘思想观念的预见性功能来造福于人类社会。
4.思想观念功能的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思想观念的功能性质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财富、金钱占有欲望的过度膨胀又能成为罪恶的根源。现代科技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强化,使以科技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日益彰显,对科技的过度强调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道德理想的贫瘠。工业化以来对生产能力的过度强调引发出环境问题,我国传统计划体制对国家、集体利益的单方向强调导致对个人利益的漠视,使社会缺乏发展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当某种思想观念的存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观性制约因素,人们经过对它的分析和批判,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观念,落后的思想观念就转化成进步的思想观念。这些情况表明思想观念的社会功能具有相互转化的倾向。
三、思想观念的更新机制
观念更新应该有自身的规律,就是在相应的条件下,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具有必然性和方向的可确定性,把握观念更新的规律性有助于引导社会思想观念健康发展。
1.社会转型是文化观念转型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历史上对我们影响较大文化观念转型有两次。一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产生。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期。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是先秦诸子兴起的历史土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自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管理社会,安顿人生,当时的学者们各抒己见,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化从礼乐文化精神到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这一文化精神在其后的封建社会传承演化两千余年,形成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传统文化。另一次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欧洲社会处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广泛传播,使社会思想摆脱神学枷锁和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倡导的思想被西方社会传承演化了500余年,而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成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外来思想。我国已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快速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转换引起了社会结构、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分配模式的重大变革。每一项变革都引发出社会各个层面的思考,当今大面积的思想更新,便是社会各层面参与思考和探讨的结果。社会转型必然伴生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新的制度、体制要借助新的思想观念体系的支撑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社会转型必然带动思想观念的相应转型。
2.思想观念的重新整合是思想观念更新的必经途径。思想观念的更新不可能切断思想渊源全然重新创造,它只能在新旧观念的整合中确立新质。对此我们应做的是:剖析、反思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积极成分,抵制其消极成分,把这些作为建构当代思想的基因。
3.现实和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推理是思想创新的必要手段。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体制创新的先导,它源于对现实的科学推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它是源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推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源于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和把握。社会领域的思想理论创新是推进人类文明的拓荒性进展,在它之后才会跟进规模的其他创新。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经历为理解思想创新的路径、规律、功能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
四、社会思想观念健康发展的标准
1.当前社会中思想观念非健康倾向的表现.随着强调微观利益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片面强调物质占有,轻视甚至否定人文作用的思想倾向日益彰显。表现为全神贯注于物质追求,理想信念追求淡漠。在政治领域,有些人玩弄政治权术,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在经济领域,一些人滋长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迷信金钱至上,商业活动中的假冒伪劣等德行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在文化领域,一些人重利益轻品德,为了私利营私舞弊、剽窃他人成果;在高校课堂上,很多学生片面关注具有实利功能的知识与技术,漠视思想政治觉悟的修养。这些现象都是物本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的冲击。
2.思想观念的健康标准。我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既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准,也是人健康发展的标准。以人为本是思想观念健康标准的核心,物本取向的价值观是它的对立形态。物本价值取向把人创造物质财富为自己造福的正常关系扭曲为物对人的奴役;以人为本是把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作为所有实践活动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占有,还是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新,都只能规范在为人的需要和发展服务这个根本原则之下。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思想观念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性取向要求人们在发展上坚持多样性,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等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兼顾,不可强调一个方面而偏废另一个方面。协调性取向要求人们在发展上注重各方面的互补性与互动性,对于物质、科技的追求.有人文精神的指导,才能保证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才能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问题和有效利用发展的成果。可持续性取向是前面两方面发挥作用的整体延续趋势。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卫国.论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更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4):10-14.
[2]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J].长安大学学报,2004(3):10-13.
[3]胡召音,姜杰.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西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J].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