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审美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8-12-29 00:00:00张学军
中国市场 2008年27期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指出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审美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开拓创新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个目标进行。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科技兴国”的战略任务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正处在教育改革中的高等院校如何面对变化的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呢?必须结合国家新颁布的《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要实行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行大力改革。
  
  一、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状况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几乎都设有公共艺术学科,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大纲》中这样写着:“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就像呼吸时没有空气一样,这样的社会和民族迟早会消亡的”1998年,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98北京美术教育研讨会”上,大力倡导全面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给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他们强调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为全面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美国大学的艺术系为非艺术学科的学生开出很多选修课,比如:钢琴课、舞蹈课、美术史、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而艺术院系又规定学生选若干的学科和自然社会科学、历史等课程,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另外,战后日本的美术教育受盟国及美国的影响,以自由主义教育为指导理念,日本第一次将艺术列为必修课,重视艺术教育的系统性,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创造力的培养,办学层次发展到大学以上,教学中采用艺术教育规定课程,普通综合性大学均可招生培训。九十年代,美国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日本紧随其后,配合适应1998年教育改革中“培养生存能力”的目标设立了艺术综合性学习,期望能通过各领域统合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社会的人,以及和自然协调、能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当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能够独立思考,进行探索和创造。
  回顾我国的艺术教育,近现代艺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突破性发展,总的来说,我国有一批有识之士、长期以来热情关心艺术教育事业的学者,在广泛的领域对艺术教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开拓创新,支持和推动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成果显著。但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主要是人们在观念上对艺术教育持比较保守的观点,长期以来,从中学到大学都是“重理科轻文科”,“重文科轻艺术”,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功能规律等认识不足,导致艺术教育比较滞后,虽然现在许多大学陆续有了艺术系和艺术课程,但大多数是缺乏系统性,有些出于营利的目的,在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后做出调整而产生的艺术专业,与公共艺术教育关系不大,即使有一定的艺术课程安排,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很不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就更加滞后,这显然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在普通大学较普遍,但在重点大学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比如清华大学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的经费进行艺术教育投资,本科生在四年内,学生必须选修一门以上的艺术课程,否则原则上不予毕业,这说明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受到一定的重视,教育状况也有所改善,这就为其它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树立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1.公共艺术教育是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围绕“育人”这一主题,把培育人才置于艺术教育建设的中心,营造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艺术氛围,使学校的一切有益活动、一切改革都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战略也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国际之间的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及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这种形势下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使之适应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要求学生用心体会人类艺术文化的精华,并运用艺术教育使之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众所周知, 艺术教育具有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智育功能、情育功能等功能,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具有教育作用,例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指出:艺术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还可以“监戒贤愚,怡悦情性。”艺术作品和教材中无不充满着德育教化的内容,优秀的作品可以有效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觉悟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国际歌》、《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命运交响曲》等歌曲或交响乐,美术作品中如《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江山如此多娇》、《父亲 》等作品通过社会性历史性题材来表达人与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作品体会到人生的悲欢苦乐,了解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毅力,所以,接受艺术教育能使学生不容易成为一个“片面”的、视野狭窄的人,相反会使学生获得人生意义的全面体验,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和灵魂,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格丰厚的人。
  3.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家们研究证实,艺术学习和训练有利于开发智力和发展创造才能,尤其是美术和音乐的学习和训练,在开发人类大脑和脑潜能方面有显著的功效。艺术教学可以对人脑在音乐、图形、立体空间等能力方面进行较直接的锻炼,从思维的互补关系看,由于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开放性、想象性、更直接地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可以弥补一般智育思维的封闭性、狭隘性,这种训练是启迪心智必不可少的,通过艺术创造所培养出来的想象力,是诸多科学所不可比的。现代科学已证明,只有通过同步地开发左右脑,共同并重参与,才能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所以适当的艺术教育是必须的,它可以提高智育的效率和质量,也是提高智育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美育的艺术训练过程对人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启迪心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智慧是有激发作用的。音乐各方面的技能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乐器的训练可以同时促进手、眼、脑的协调性和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育,有效促进智力的发展。
  4.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开拓视野、提高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的学习和训练使人获得精神上和人格上的升华,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完善人格的发展。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位美学家曾说:“美育是心灵的体操”。 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最终成为艺术家,而是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意识形态的发展,提高审美品味有密切联系,一旦它介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命享受之中,就会使每个受过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人生充满非同一般的意义。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过程还有助于促进个人社会情感的发展和完善,因为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养成高品位、高素质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
  5.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个性充实完善人格。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训练过程还有利于促进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充实完善人格。这是由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挫折性与艰难性,不断考验着每个人的毅力、不断进取的决心和不断创造的能力,各种困难和挫折有利于人们养成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习惯。人们在追求艺术美的丰富性、多元化、创新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所努力达到的成功感,增强了人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和创作成功的满足感。
  总之,音乐和美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艺术教育,让自己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人格、素质等获得全面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仅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要加强审美教育,全体大学生都必须接受艺术熏陶,加快公共艺术教育的步伐,才能使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高校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和学生面临社会竞争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切实可行地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措施,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拓展。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必将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一起获得蓬勃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 湖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