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问题与对策

2008-12-29 00:00:00杨富堂
中国市场 2008年27期


  摘要:在国家提出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地区空间新格局正在形成,城市化发展加速,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升级,中部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仍面临观念、结构、效益等问题,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中部地区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
  
  1. 中部地区空间结构“离心”与“向心”并存发展
  一方面,六省的共性和落后使得它们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沿海发达地区,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轻视区内省际间的经济联系,在中部崛起战略方面就出现了“离心”趋向;另一方面,六省的共性和优势,使得它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化组合和发挥优势的愿望,并已经和正在形成战略合力,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从而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方面出现了“向心”趋向。中部地区经济呈现区内与区外两个协调发展的互动。
  2. 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带动城市化加速
  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作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圈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从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来看,中部四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强聚集体,太原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正在发育和完善,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进一步集聚经济、人口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3.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升级
  中部地区正在加强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2003年为16.89∶46.75∶36.36,2004年为17.82∶47.67∶34.51,2005年为16.67:46.77:36.56,2006年为15.3:48.5:36.2。虽然产业比例有波动现象,但总体上,第一产业呈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区域内产业正在走向开放,正在区域市场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获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率和增长潜力。
  4.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正在全面启动
  中部地区正在按照国家的战略要求和六省的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建立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从中着手解决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问题;正积极推进建立全国能源原材料基地,发挥中部地区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正积极推进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调动改造和发挥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性,着力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增强其崛起的后劲;正积极推进建立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中部地区实现崛起的载体,构造中部地区与区外及国外联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的动脉网络,实现全国乃至世界生产要素、信息流、资金流汇集中部地区,助推中部崛起。
  5. 中部地区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稳步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正逐渐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区域崛起吸引人才“回流”。例如,湖南全省2007年“回流型”企业达到3.3万多个,吸纳了近120万农村劳动力,“劳务湘军”回乡创业已成气候。(2)试验探索造就新的经济发展引擎。2007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崛起打造新的引擎。(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见实效。中部地区六省着力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战略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发展观念影响,加之地处内陆相对封闭和良好的农耕资源条件,中部地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害怕风险等陈旧观念比较浓厚,战略整体意识淡薄,致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合作机制发育滞后,战略合力形成缓慢,区域协调发展效益不甚理想。
  2.发展环境严峻
  中部地区现在处于东西南北四面快速发展的夹击之中,虽然国家把中部崛起已经提到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总体战略高度上,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这些政策尚未完全到位,政策效应也没有充分显现。中部六省市场经济发展不如东部,要素分配弱于西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改变 “中部塌陷”状况。
  3.“三农”问题突出
  中部六省除山西外均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支撑经济发展的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粮食大县,经济小县”的特征。2006年中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0%,农业人口比重占62%。过多的农业人口和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中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导致中部地方县(市)财政脆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投资能力缺乏,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中部地区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迟缓。
  4.城市化滞后
  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既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综合实力、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龙头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对接能力不协调,阻碍都市圈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都市圈内部产业同化严重,城市间缺乏合理分工与合作关系,整体协作较差,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5.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仍显缓慢。2006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8.5:36.2,而2006年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7:48.9:39.3,同期比较,中部地区一产在四大区域中所占比重最高,比全国高近4个百分点,二产业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三产业更是比全国低3.3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使其二元结构矛盾比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更加突出,农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比例中部都是全国最大的,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土地的收入大约在60% ~80%之间,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很大。所有这些均直接导致了中部区域资源集聚能力较弱、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区域间产业关联度较低,从而弱化了中部产业的竞争力。
  6.工业企业效益不佳
  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数量少,效益低,人均产值小。2006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中型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5.6%、13.5%、12.2%、8.7%。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比较,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少,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益低,以占全国15.6%的大中型企业却只创造了13.5%的总产值。2006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分别占全国的59.4%、18.1%、14.0%、8.6%,这意味着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大中型企业人均产值小,特别是缺少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对行业发展起骨干带动作用的大型工业企业或企业群。这不仅制约了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且在当前国内外企业激烈竞争形势下,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对策
  
  第一,强化中部战略意识,确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中部六省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区域根本原因在于六省局限于各自的局部利益,没有深刻理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意义,区域战略意识淡薄。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首先要把各省发展的思路统一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上来,从转变观念、重新规划、创新制度和机制上解决问题,确立区域协调理念,为形成战略合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部六省人民是“中部崛起”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保障。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着力调整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变重粮为主的发展局面,根据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供给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特别是科技含量,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改变重工业比较重,轻工业比较轻的格局。突出和培育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