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第30年。30年风雨,我国的经济不但从禁锢和凋敝中获得了重生,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商品市场的开放和变迁进程,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此之际,我们特约长期从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的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先生,对我国商品交易市场30年发展轨迹进行一次回顾,为我们厘清商品交易市场的类型、功能和发展问题,并分析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趋势。
忆往昔,看今朝。不管我们曾经彷徨几许,犹豫几许。至少今天,我们市场人的脚步走得坚定而从容。
商品交易市场是一种具有快速聚散功能的市场基础交易组织,适用于大部分农副产品和少量工业品的批发和零售经营。交易市场包括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三大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经历了由自发组织到自觉形成和管理的市场基础交易组织,交易市场本身一般只是一个组织管理和服务中介,它不直接经营商品,它为交易者提供交易场地、交易设施和各种交易配套服务系统,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服务费。
商品交易市场一般分为中央批发市场(又称“中心批发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以及大量的农村集贸市场等多个层次,形成完整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市场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商品交易市场不是一种零售业态,它与零售业态不同,是一种提供商品交易(主要是批发交易,也包括某些零售交易)的组织形态,是经营商户、管理商户、服务商户的一种经营组织形态。因为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大多数采取了批零兼营的方式,如有的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有的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也有少数纯粹的批发市场。所以,为了统一起见,将其称为商品交易市场。
我国商品市场发展轨迹
(一)我国曾三次关闭农贸市场
我国商品市场体系发育是从农村集贸市场开始起步的,近60年来我国商品市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6年上半年、1958~1960年、1966~1978年大约有15年时间,国家曾三次关闭集贸市场,在此前后,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集贸市场被赋予其合法经济地位以后,我国集贸市场也有一个“时关时开——常年开放”的曲折发展过程。粮食、棉花等大宗品种市场更是时开时关,直到1998年粮改才确定常年开放集贸市场。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实行统一调拨,只有商品的“外壳”;大多数农产品由国营部门统购统销;日用工业品实行“三级批发”(即一级批发供应商、二级批发供应商、三级批发供应商,最后到零售商,不可越雷池半步)和“三固定”(是指固定的供应区域、固定的供应对象、固定的倒扣作价方式)。
(二)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打破了上述传统的流通模式,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
1.1979~1984年,第一阶段
在这个时期,为集贸市场正名,并给予合法的地位,于是集贸市场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城镇小商品批发市场也得以产生和发展,我国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979年)和义乌小商品市场(1982年)也在这个时期产生。
2.1984~1992年,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取消一些农副产品的统购和派购,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起步。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广泛设置农产品批发市场”。同年,我国第一家产区蔬菜批发市场——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成立。1985年进入大发展的时期——形成“贸易中心热”,1986年对贸易中心进行清理整顿。1990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这不仅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被视为中国1989年“六四”事件后继续改革开放的标志、市场经济的里程碑。
3.1992~1998年,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是批发市场数量型扩张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改革现有的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在重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至此,培育市场体系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我国批发市场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我国还制定了《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全国商品市场规划纲要》等法规。
4.1998~2000年,第四阶段
我国批发市场在这个时期由数量型扩张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由于没有完整的批发市场资料,我们仅用商品市场(包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数据做一个分析。据统计,1998年城乡商品市场总数达到历史最高89177个,其中农村商品市场达到65050个。于是国家开始调整商品市场结构,1999年比上年调整减少了601个,农村商品市场1999~2001年连续三年减少了5295个,但交易额仍是连年增加。城市商品市场不仅交易额在增加,而且数量也在增加。1999~2001年三年连增,比1998年增加了2572个。截至2000年年底,全国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共有88811个,消费品成交额24279.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共7728个,成交额10518亿元。
5.2001~2004年,第五阶段
从2001年开始,国务院决定进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与规范”,并将集贸市场作为治理整顿的重点。其整顿的主要问题有:假冒伪劣产品集散,商贩偷税漏税和藏污纳垢。
6.2004年12月11日至今,第六阶段
在2004年12月11日后,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进入全面开放时期,2005年外资批发企业明显增加。
按照WTO规则,2003年年底开放批发经营后,2004年批准设立11家外资批发企业。2005年商务部批准入华的外商批发企业多达571家,第四季度每月批准的批发企业数量分别是106、163、123家,当月数量均超过100家,形成外资进入的第一次浪潮。2005年批准的外商批发企业中303家为生产资料领域的外商批发企业,此外,钢铁、矿石、化工等领域也很热门。
2000~2005年以来,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结构调整中发展,以消费品商品交易市场为例,总体市场规模趋于减少,2005年有各类消费品市场69520个,比2000年88811个减少19291个。而城市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5年城市有商品交易市场25905个,比2000年26395个减少490个,但比2004年增加501个,增加势头较猛;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减少趋势,2000年有62416个,2005年43615个,减少18799个,2005年比上年减少2533个。
消费品商品交易市场的变化是市场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总数减少的情况下,城市市场充分发挥其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显示其市场的极点作用,其辐射面较广,功能较多;农村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数量减少具有正常的因素,农村市场相对较传统,层次较初级,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一部分市场越来越大,另一些市场越来越小,甚至退出或者转换其业态结构,变成农产品超市等。
但在必然过程中也存在不正常的因素,一是2005年城市消费品市场数量增加太猛,增加501个,存在投资不合理现象,有些地方出现商铺过剩现象,甚至一些地方追求“大而全”,不讲究效益,搞所谓的“面子工程”,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二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减少2533个,幅度太大。
在商品交易市场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专业,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较具专业性的市场,呈现越来越专业的趋势。
除了消费品市场外,我国有生产资料市场6545家,交易额近万亿元,这样加起来,我国有各类市场76065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有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4121家,交易额超过4.4万亿元。全国最大的市场是上海物贸中心有色金属交易市场,2007年交易额达到910.78亿元,其后江苏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天津储宝钢材交易市场、江苏常熟服装城分获2~5名。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商品交易市场的类型
(一)商品期货市场
目前全国有香港(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郑州、大连、上海4个商品交易所,其中大陆3个交易所分别从事铝、铜、天然橡胶、锌、燃料油、玉米、黄豆1号、黄豆2号、豆粕、豆油、小麦、棉花、白砂糖、绿豆、菜籽油、PTA(精对苯二甲酸)等18个品种的期货交易。经过近10年来的从现货到期货的探索,期货交易逐步走向规范、成熟,市场的稳定性和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期货交易的价格发现和转移风险的功能正在逐步发挥,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此外,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开发生猪期货、棕榈油期货,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在开发畜产品期货——活牛期货。
(二)物流(即期现货)批发市场
物流批发市场是指从事现货批量交易的商品交易市场,即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我国每年亿元以上的4000多个商品交易市场中大多数是物流商品交易市场。
(三)商流(中远期现货)批发市场
在一些中心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商流批发市场,如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为主的42家省会中心城市的粮食批发市场就是以商流为主的批发市场,还有许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就是以商流为主的无形批发市场。
(四)电子商务交易市场(e-Marketplace)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发展,1998年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的成交,我国电子商务B to B、B to C等电子商务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传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e-Marketplace;二是纯粹的e-Marketplace,一般由网络公司建立。到2008年6月底,我国已有网民2.53亿人,居世界第一位,网站超过191.9万个。
(五)新兴特种商品交易市场。如:商品租赁市场。全国建成了北京、上海、济南、无锡四大租赁市场;旅游、房地产、展览业等服务市场;文化艺术、出版物、音像制品市场;旧货市场;医药市场等。
(六)深圳“布吉模式”。“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市场企业化”。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与日本、法国等国家不一样,国家投资较少,大多数市场是采取“布吉模式”,即企业投资建市场、管理市场、经营市场,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对市场进行运作与管理。
(七)股份制商品批发市场。
上市的股份制商品批发市场: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1993年3月成立,是全国第一家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改组的股份制企业,1997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行“轻纺城”股票,也是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市场;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成立,是第一家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改组的股份股份企业,1997年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中国小商品城(义乌),是2002年5月9日上市的股份公司。
非上市的股份制商品批发市场:宁波轻纺城、洪城大市场等。2001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合资批发企业——中日合资的上海百红公司于2002年10月在上海七浦路开出一家名叫“世富上海”的服装批发市场——我国第一家的中外合资市场。
(八)会员制市场。如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国家指定白银交易市场)、棉花交易市场、石油交易所等都是会员制市场。
(九)单体市场、连锁商品批发市场。除了单体市场外,一些批发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并利用其品牌效应向外进行品牌输出,如中国小商品城(义乌)、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市场等,特别是中国小商品城已在甘肃、青海、新疆、江苏、陕西等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办了30多家分市场,在南非、乌克兰、泰国、保加利亚等国家设立了6个分市场。12万义乌经商大军,其中5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国外经商者多达6000多人。
(十)拍卖商品批发市场。国内如深圳福田、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国外如荷兰农产品拍卖市场模式。
(十一)摊位租赁式市场、产权式商铺市场。摊位租赁市场是采取投资主体建设市场后,采取租赁摊位的方式经营市场,摊位的所有权属于投资主体,商户按时交纳租金。产权式商铺是采取开发商投资建设市场,然后出售商铺产权给商户,一般是40年使用权,由商户经营与管理自己的商铺。
(十二)封闭型市场、开放型市场、半开放型市场。这是按经营环境划分的三种形式,在2007年我国4121个亿元以上市场中,封闭型的市场有2936个,开放型市场677个,半开放型的市场有508个。这是根据不同的商品特点而设计的不同的商品交易市场。
(十三)按常年营业、季节性营业、其他营业状态。这是按营业状态来划分的三种形式,在2007年我国4121个亿元以上市场中,常年营业的市场有4048个,季节型的市场有65个,其他类型的市场8个。
(十四)批发型市场、零售型市场。在2007年我国4121个亿元以上市场中,按交易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以批发为主型的市场,有2366个,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有1755个。
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
(一)引导生产和消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都可以进入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如大批量的日用工业商品,农副产品,如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禽蛋奶、粮食等食品,生产资料商品等。各种消费都在批发市场得以集中反映,生产者也可以从这里得到大量的信息,通过批发市场组织订单、组织代理销售等。有些批发市场还成为了外向型的商品交易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城2002年10月正式设立了海关机构,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奠定了基础。目前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出口业务的境外贸易机构达1175家,外商5000多人,每天有1万吨小商品流向世界各地,小商品出口交易额每年达300亿美元。
(二)价格发现功能
批发市场是买卖双方集中交易的场所,在这里卖方可待价而沽,买方可以择优选购。通过充分地比质、比价,最终以合适的价格成交。由于成交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情况下形成的,又由于批发市场供需集中,成交量大,能代表此类商品的行情。因此,批发市场产生的价格具有代表性,具体详见下表:
(三)规范商品市场交易行为
我国批发市场逐步建立了准入制度,一些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大多数农副产品等竞争性较强的商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较为宽松。虽然粮食、棉花、药品等一些商品的市场准入较为严格,但这些商品的批发市场准入则仍比较宽松,“门槛很低”。
今后批发市场应进一步提供多种服务,以吸引客户,同时进入市场的批发商必须经过职能管理部门的批准,进场后必须严格遵守市场的交易规则,不允许有任何违规行为,否则一经发现,将会受到严厉地处罚。
(四)稳定市场,避免商品价格大幅波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更多地通过批发市场来实现,我国不少地方政府通过批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许多商品批发市场采取了公开竞价的形式,如进口粮拍卖、储备粮(糖、铜)抛售大多数采取了在商品交易市场进行。
(五)促进企业创名牌和开发新产品
在批发市场内,由于商家众多,参与交易的产品也多,批发市场根据每天的交易行情,经过分析,就知道哪些商品最畅销,将此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者,生产者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必会千方百计地进一步提高该产品的质量,不断开发新品种,以此促进企业创名牌、保名牌。一些大中型批发市场还有专门的质量技术检验机构,保证批发市场的商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六)提供较规范的商品交易场所和环境
这些年来,我国建立了多种层次的批发市场,市场内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硬件设施保证了交易、运输和结算等正常进行。通过有形的批发市场建设,大批的买卖交易当事人和中介人集中在一个交易场所,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保。
(七)加速了资金周转,提供了信用交易条件
我国企业资金周转缓慢,“三角债”严重,合同履约率低,长期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些批发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尝试运用保证金制度,为购销双方提供合同担保,有效地避免了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三角债”,保证了产需之间的衔接,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也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诈骗行为。
(八)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
商品市场真正起到了“建一方市场,带一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人民”的作用,对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常住人口66万人,外来务工人口达36万人;中国轻纺城也吸纳了大量外地人员,其所在地绍兴县有18.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就有6万人。
(九)向国家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
如1998年,全国商品批发市场总成交2.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2.3%、GDP的26.5%,向国家上缴工商管理费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向国家缴纳税金1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混淆
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是不同的概念,但许多人将其混淆,特别是将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混淆。实际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年鉴中标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将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在概念上区分开来,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中没有关于批发市场的统计,而只有消费品市场一栏,但批发市场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2000年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建立了亿元以上批发市场的统计报告制度。当前在商品交易市场统计中存在一些问题:(1)没有将期货交易市场列入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许多商流交易市场也没有列入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3)许多国家级的市场没有纳入统计年鉴;(4)商品交易市场采取自报数据的方法不能够真实反映商品交易市场,当前商品交易市场存在数据低估现象。由此,应完善现有的商品交易市场的统计制度,避免统计数据残缺性。
此外,即使一些商业零售业态也是批零兼营,特别是一些跨国零售商进入中国后,大多数采取仓储商店、综合超市(大卖场)业态,批零兼营。然而这一些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没有划分开来,容易引起歧义,造成政策的不统一。
由于我国在体制转变过程中对商品市场的认识并不十分深刻,但对商品市场的认识在当前又十分重要,如中国市场经济需不需要批发市场?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是什么关系?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是什么关系?中国特色的市场体系形成具有哪些客观性?等等问题亟待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给予解决。
(二)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和偷税漏税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批发市场在其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二是偷税漏税相当严重。有人称其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场所和偷税漏税的特区”,这种现象危及批发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但不能完全归结为批发市场本身。这与我国较长期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趋同投资、批发市场盲目发展、其市场准入条件较低和包税制有直接的关系。假冒伪劣产品和偷税漏税现象的产生具有其客观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三)批发市场盲目建设,空间分布不均衡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结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随着西部经济的开发,交通条件的改善,西部地区批发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批发市场总量过剩是由于其平均利润相对较高的缘故,随着竞争的激烈,许多业态的平均利润率下降,甚至超市、仓储商店、便民店等新兴业态实际上利润也十分微薄,而批发市场相对利润率较高,市场竞争风险较少,因此这一领域自然会吸引大量的投资,甚至前几年许多大商场转业态变为批发市场,而我国没有《批发市场法》,一些城市没有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因此商品交易市场趋同建设、重复投资也就出现了。
(四)传统摊位式交易方式占主导地位
国外的批发市场的交易形式多是公开竞价、拍卖成交的“交易所式交易形式”,而我国的批发市场主要采用“摊位制”交易形式,价格由买卖双方一对一地谈判而形成。这种个别协商形成的价格难以保证价格的公正性,不能完全反映供求关系,产地与销地缺乏一种成梯度的有机结合的关系,市场利润分割不透明,价格波动过大。在批发市场交易中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现象时有发生。但这种状态的存在是与我国大量的小生产和不完善的大市场的矛盾所决定的。如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进入市场大多数采取了摊位式交易的形式,而我国商品市场基础建设较差,绝大多数商品批发市场不是由国家投资兴办。如日本就不同,日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是国家投资兴建,地方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因此大多采取了较先进的交易所式的拍卖交易市场的形式。
(五)主要采取即期现金交易结算方式
大多数批发市场采取“三现交易”(现金、现货、现场),即期结算的“一手钱一手货”的现金结算方式,而市场的集中结算、吸引银行部门进场办公、代理结算也仅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先进的结算形式还没有采用,信用结算和银行卡结算等方式还不多。这需要批发市场提供相关的服务,与金融部门配合设立网点,提供交易所需要的多方面的金融工具,满足人们的交易需要。在当前,商品的网络交易也仅仅是信息沟通而已,其主要障碍就是资金结算系统的不完善,批发市场的代理结算功能也有待发育完善。
(六)商品物流配送滞后
一些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的发展严重滞后,其物质技术含量较低,且主要局限于批发和零售环节,其他如生产性配送较为薄弱,配送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也十分落后,批发市场的配送与其他零售业态和连锁经营方式的结合程度较低。
(七)重收费、轻管理和服务
目前我国商品批发市场大多采取摊位式管理,因为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权威性很强的《批发市场法》,许多批发市场的管理规则也不健全,当前的管理仍是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多数批发市场的服务不健全,重经营,轻服务和管理。有些批发市场安全问题十分严重,如火灾隐患、欺诈偷窃、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方面的问题严重。
(八)商品价格功能、展示功能发挥不够
价格功能的发挥不够。如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粮食企业进场交易的积极性不高,除国家储备粮外,大部分粮食交易仍在场外流通且不少是无序流通,粮食进场交易量在粮食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还很小,粮食批发市场“价格形成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确立。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正处在逐步建立的阶段,粮食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于吃政策饭,自身改革还不到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粮食批发市场不同于其他商品批发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讲,它还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需要国家给予一些必要的政策扶持;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其调控功能、服务功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商品的展示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当前大多数批发市场发挥的主要功能是交易功能,而商品展示功能发挥得不够;代理中介机构也不足,现存的也显得不够成熟,行为也还不规范等等。
(九)法律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至今没有一部法律可依,仅就批发市场而言,原商业部颁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随着原商业部的撤销、原内贸局的撤并早已失去法律效力,批发市场的空间布局也缺乏相应的规范。
(十)没有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
商品批发市场类型较多,结构复杂,很多商品批发市场没有行业自律性的组织,更不要说统一的全国性的行业协会组织,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再加上政出多门,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因此,很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
商品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商品交易市场核心竞争力是指市场持续有效的调控资源的能力,适应外部环境、领先竞争对手,以创造超额商户价值来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市场众多能力的关键能力。从宏观来看,商品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市场对众多商户的吸引力、市场的管理力、市场的YtTDTZLW5LGKUzFZpa2pag==影响力、市场的功能力等。
市场对商户的吸引力——指市场吸引众多的商户来这里交易,如生产商、经销商、代理商、物流商、品牌运营商等,并且形成良好的和谐关系;
市场的管理力——指市场对商户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经济危机、经济波动等方面的能力;
市场的影响力——指市场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大小,区域性市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全国性市场对全国性市场的影响,外向型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等;
市场的功能力——指市场各种功能的发挥,如市场所具有的交易、聚散、价格、信息、结算、物流配送、展示、进出口、质量检验、服务功能。
商品交易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指标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市场辐射范围和销售额;盈利能力、税收和管理收入;吸引力和凝聚力;功能的多样性和客流量。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是商品交易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商品交易市场的竞争力是由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文化三大支柱来支撑的。
从微观来看,商品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硬件与软件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是简单地相加。
硬件:市场占地面积、市场的经营面积、市场的设施、市场防火、防水等防自然灾害的设施、金融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质量检验设施、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建设。软件:市场现代组织制度、市场各种制度与规则、市场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市场经营理念与文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商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等。
以上硬件与软件在许多市场也许是相同的,但是,各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强弱不同,原因就在于其资源的整合程度及其运行。整合、系统、协同等管理能力是商品交易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大型化趋势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数量减少,但规模提高,许多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是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上海物贸中心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4121家,比上年增加245家;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共有855家,比上年增加了112家;合计成交额为34349.8亿元,增长22.4%;合计成交额占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成交额在10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商品交易市场71家,比上年增加18家,实现成交额为13989.7亿元,增长39.3%;合计成交额占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二)专业化趋势
在商品交易市场中综合型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交易规模都呈现下降趋势,而专业型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交易额则呈现增长势头。商品交易市场向深度拓展,使专业化市场发展越来越好。自2001年以来,我国亿元市场中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市场数量,还是成交额、摊位数、营业面积,均逐年下降,而专业市场则逐年上升。
(三)特色化趋势
随着市场细分,专业化市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商流市场、物流市场;开放型市场、封闭型市场、半封闭型市场;网上市场、网下市场;现金交易市场、远期和期货交易市场;股份制市场、非股份制市场、上市公司市场;外向型市场、会员制市场、交易所式市场等特色市场。
(四)标准化趋势
近几年来在国际化接轨过程中,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国家、地方、行业标准,甚至采用了许多国际标准。2005年4月,商务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2008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试行)》颁布,各类市场标准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上海还出现了第一家标准化茶叶市场——上海满堂春茶叶市场。
(五)功能化趋势
许多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如交易功能、价格功能、信息功能、聚散功能、结算功能、检测功能、物流配送功能、进出口功能、旅游功能、城市名片功能等。
(六)现代化趋势
2003年以来中国连续六年安排专项国债资金共19亿元,扶持全国550家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和质量检测系统建设。目前在所建设的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有些市场实现了POS系统,普遍实行了IC卡为代表的电子统一结算方式。2005年11月8日起,南京市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白云亭市场开始在土豆、洋葱等8个品种上推行IC卡交易,每次交易仅用20秒就能完成。
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自2006年5月15日正式开业以来得到迅猛发展,交易额屡创新高,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蔬菜交易市场。截至2007年年底,其网上交易客户比2006年增加一倍,已达5000余家,遍布全国各省市和十几个国家及地区;完成交易额216亿元,是2006年的3倍。
2005年12月19日,全国首家稻米电子交易市场在大连保税区开市运营。这也标志着网络时代稻米交易新时代的到来。稻米电子交易市场为大连许多稻米企业提供了交易的平台,也提供了诸多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解决了全国粳稻的合理化采购和物流等诸多问题,为建设大连以及推动大连经济的高速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外向型趋势
随着东盟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越南建材市场正逢“黄金期”,北方俄罗斯也正是建材市场的“黄金期”。2006年温州商人投资兴建的北欧中国城在芬兰的科沃拉城建成开业,这是温州商人在境外建成的第15个商品城。中俄边境线上建成的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市贸易区是至今中俄边境线上最大的两国商品交易市场。其运营模式是“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
(八)理性化趋势
商品交易市场在竞争过程中,越来越理性,如竞争方式的选择,不是采取过度优惠的方式,相互竞争客户,也是不是采用过度的竞争策略,而是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交易环境来吸引客户。“
(九)“极点化”趋势
随着市场的发展,城乡市场出现分工,城市市场极点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城市市场数量逐渐增加,农村市场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数量减少,这是区域经济“极——点”规律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具体反映。
(十)结构化趋势
商品交易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分化趋势,如一些市场越来越“批发”,一些市场越来越“零售”,一些市场转变为物流配送中心,一些生鲜超市将逐渐取代农贸市场等。如随着三农问题得到社会普遍关注,农资市场出现增加的势头,2005年8月,山西兴建首家民营化肥科技市场,2005年9月13日,德州棉花交易市场开业,2008年北京石油市场开业。这些都是结构化趋势的表现。
链接: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三十年历史功绩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近10万个批发市场,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弊病,但其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显然是功不可没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十大历史功绩。
1.物资计划分配体制解体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广大的商品批发市场衔接供需,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2.全国近8万多个批发市场,不管是产地型、销地型或集散型,成为中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批发与零售的主要业态。2006年全国亿元以上批发市场销售额达到3.7万亿元,特别是农副产品,建材等批发市场,已成为全国农副产品与建材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对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满足生产建设的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批发市场已成为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富民一方的有力支撑,也是一些城镇、一些产品打进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杠杆。
4.批发市场已成为城乡结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从事批发市场的就业人员有1000多万,加上市场相关人员与他们的家人,实际上稳定了3000多万人的生活保障。
5.批发市场培育了一大批企业家与商人,目前,中国不少著名企业家是从批发市场走出来的,他们现在从事的各种产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6.批发市场,特别是生活资料批发市场,其低廉的商品价格满足了广大低收入阶层的需要,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起到了一种补充作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7.批发市场也成了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的流通方式的重要试验田。
8.批发市场从东部逐步推向中部、西部,实现梯度转移,对东部经济带动西部经济是一种有效的通道。
9.批发市场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第三代又向第四代转变,从综合市场向市场细分转变,从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反映了市场的力量,更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10.批发市场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中国商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比如义乌已成为国际性小商品城,生意做到了206个国家与地区。每天出口集装箱1000多个。(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