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草民”的股市揭黑路

2008-12-29 00:00:00甄静慧
中国市场 2008年37期


  
  “领导已经找我谈过了,如果再不停止财务揭黑,可能会开除我。”网络上大无畏的揭黑者不一定也是生活中的英雄。面前的夏草显得瘦小、谦卑,且不太自信。
  2007年7月,夏草陆续对多家上市公司财报提出质疑。今年4月,夏草的“财务侦探”博客接连出现《深市中小板十大涉嫌偷漏税过会公司》、《沪市2007年报十大涉嫌报表粉饰上市公司》“揭黑”排行榜,涉及江苏阳光、鄂尔多斯等20多家涉嫌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
  
  为了饭碗
  
  “我毕业于二流大学,英文很烂,普通话也说得不好。”夏草强调,揭黑是他唯一的生存技能,除此之外一无所长。
  “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量的论文。我找几家出了事的上市公司,写些‘马后炮’的财务分析文章发在《中国财经报》上,不但不用付版面费,而且还有稿酬。”“我渐渐觉得当事后诸葛亮不过瘾,于是在和讯网发了第一篇《通化金马,又一个银广夏》。”
  毕业后,夏草进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任职。学院面对的都是高端培训,课程少而精,像夏草这种不受看重的讲师,经常无课可上。看着其他老师每上一天课都有几千元奖金,夏草一直很艳羡,这正是他不断揭黑的直接动因。
  “我的揭黑文章得到认同后,就可以拿到课堂上当案例讲。每个案例讲半小时,几个新案例就可以凑够一天的课。一年上10天课,我就能调回教研处,不用呆在远程教育中心当编辑了。”从表面上看,夏草走上讲坛的目的已经达到,他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过往五六年的排课总量加起来,都不如这三个月多。”
  但是,当事情走向极端的时候,又面临着另一种尴尬。
  
  “偷鸡摸狗”
  
  5月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对夏草进行采访,成为他命运逆转的一个分水岭。当晚,“财务侦探”博客回帖数一夜飙升到500多。支持者把他说成一个挑战监管部门的勇士;质疑者则不断猜想他通过揭黑要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此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领导坐不住了。学员大多来自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交易所等。讲师的“出格”行为令证监会、财政部不满,令上市公司提心吊胆,院领导的压力都很大,而这被直接传导到夏草身上。“我做的本是件正义的事,却像偷鸡摸狗一样。”风声紧时,学院领导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学校请你来不是让你打假的。这时,他只好暂停。
  这很矛盾。“不停止,学校可能会开除我;但停止了,没有新案例,我很快又会没课上了。”夏草觉得很迷茫。
  夏草心里很清楚,他的走红,是国内资本市场不规范催生的特殊现象,而国内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高水平的专家都不做,只有你做?”——这是夏草被质疑得最多的问题之一。答案也很简单,有身份的学者一般不愿当“出头鸟”。而更多有能力的人,则身处潜规则的利益链条上。
  
  安全的生存
  
  跟很多小人物一样,正义的冲动与卑微的怯懦,经常在夏草心里交战。
  他有点沾沾自喜地说,他在2003年第一个站出来指控格林柯尔财务造假,直到2004年郎咸平质疑格林柯尔的文章里,财务造假部分的核心内容主要参考了他的文章。有时,他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件伟大的事,让一家有问题的上市公司停止或推迟它的上市步伐。但一想到真要把人家搞倒,他又很害怕。
  前段时间,在舆论压力下,内蒙古证监局对曾与他发生几番激战的鄂尔多斯进行了调查,不久后,夏草透过特殊途径看到对鄂尔多斯的核查报告,居然是“查无实据”。他愤然拨通了内蒙古证监局上市公司处的电话给予质疑。第二天,鄂尔多斯的人马上找上门来,向他“解释”调查整改的事情。
  这件事让夏草十分后怕,一些上市公司坦白地跟他说,他们在监管部门有“人脉”,不怕调查。但是,他们害怕银行、机构投资者、债权人等合作伙伴因为看到质疑文章而产生怀疑。“从这个角度看我对他们还是有杀伤力的。有时真怕把他们逼急了,他们找黑社会整我。”正聊着,夏草的手机响了起来,是父母打来的,说几天没接到他的电话,心里慌得很。
  “现在妻子和父母看到我上电视节目,总是越看越担忧。如果可以有一种安全点的生存方式,我宁愿少赚点钱,不揭黑了。”(摘自:《南风窗》杂志2008年第17期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