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畅销书真相:毒还是不毒?

2008-12-29 00:00:00何映宇
中国市场 2008年37期


  有人说:在这个“烂书大行其道”的时代,对畅销书排行榜要“逆读”。
  
  
  畅销书是伴随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无远弗届,80后走上前台,中产开始抱团,财富成为关键词中的关键……对于书而言,这是从“作”到“做”的十年。
  
  十天磨一剑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的柏桦1993年曾一度辞去大学工作,并做了十年的二渠道图书,堪称书市上的金牌写手。他说:“我写一本《EQ情商》,大概也就三五天。我做书都快,怎么做呢?书商确定了主题以后,我就找相关主题的书,十本左右,我搭一个构架,写一个目录,确定章节,然后就把这些材料直接放进去。当然我们很专业,不会出现版权问题,封面上写的都是‘编著’。这样操作就很快,大概五六天就能做一本书。”
  没有多少畅销书是“十年磨一剑”。转型的诗人们早已抛掉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酸气,体现出对文化市场热点的敏锐嗅觉。
  书商的策略是有奶便是娘。什么是读者最关心的、最切身的、最奢望的、最可遇不可求的,他们就以比传统出版社快上一百倍的速度去生产,然后通过图书来强化一种物质的意识形态,比如各种第一桶金的速成之道,如何成为巴菲特一样的股神,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立于不败之地,不论是教育的成功学还是经济的成功学,他们都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来阐释某种“秘诀”。
  性、青春、校园、爱情、恐怖直到盗墓……通俗读物热点如走马灯般更替,以木子美、卫慧、棉棉为代表的70年代后美女作家,以痞子蔡、安妮宝贝为代表的70年代后网络文学,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年代后青春文学偶像派,以可爱淘、郭妮、明晓溪、饶雪漫为代表的针对90后女生的少女派……犹如金庸笔下的江湖,诸门各派俱有绝技。
  做书高手套路娴熟,比如“青春文学”,书商就有如下具体要求:
  1.该死“的”—以句子中“的”字的多少区分业余与专业;
  2.第一张纸出人物;
  3.相遇偶然,低开高走,阴错阳差,终成眷属或天涯阻隔;
  4.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爱,不要三角恋,不要第三者,不要一夜情,不要包二奶;
  5.如果要出现床戏,最好在结尾。
  
  畅销就是一切?
  
  “再畅销也比不过‘教材教辅’。”很多“教材教辅”的编辑对于那些各领风骚的畅销书,有一份淡定和矜持。而教材教辅读物多是传统出版社的领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这个市场的一艘航空母舰,码洋几乎以每年1个亿的势头递增,2007年码洋达到创纪录的5.8亿元,超过世纪出版集团的码洋总和,其中,金牌项目《一课一练》仍然保持1000万左右码洋的销售佳绩。
  尽管如此,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同样,如果只是盗墓小说、青春读物大行其道,书市生态同样是失衡的。“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也有潜在的市场。”现任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助理的赵武平,得意之作当数由他精心推出的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系列。
  世纪出版集团旗下北京世纪文景出版公司总经理施宏俊是做学术书出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他对于哲学著作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与此同时,他也是制造畅销书的高手,一本《达·芬奇密码》卖得如火如荼。
  畅销是不是出版的全部价值?曾成功策划过《海子诗全编》的倪为国对狂热追求经济利益的大环境不以为然:“我觉得整个出版界太浮躁了,大家都盯着图书的利润空间,对于书籍本身的意义却没有追问。我们需要从东西方学术思想的源头来重新思考当下我们的言说和生存的价值。所以我们做柏拉图全集、色诺芬全集、古希腊语教程,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摘自:《新民周刊》2008年第24期 编辑:何乐)
  点评:尽管畅销书排行榜热闹非凡,但对于近七成的中国人来说,这热闹是别人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仅为34%。这个数字在1999年是60.4%,2003年还有51.7%,2005年为48.7%。在不习惯读书的人群里面,18-19岁的年轻人占45.9%。这些高中和刚刚离开高中进入大学的人群,居然已经不习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