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中,时常发现这样的情形:有的男孩不像男孩,行为与心理反而像个女孩子;而有的正相反,这种现象叫作性别角色倒错。这种情况如果恶性发展,会导致孩子主观上不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出现性别认同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异装癖、易性癖等性障碍,从而给孩子造成很多苦恼,甚至失去了一生的幸福。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预防孩子出现性别角色倒错,我们应该怎么办?
让男孩子像个男孩子,让女孩子像个女孩子。这是形成孩子健康的性别角色意识所必须的,这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帮助的。
首先,父母不必要求两种性别的孩子有同样的行为标准,用适合孩子性别的行为规则来培养孩子,是孩子形成健康性别角色意识的关键。
父母必须特别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女儿失望,而将儿子女性化。父母要避免培养男孩子的女性行为,男孩子不要取女孩名字,不要女孩子打扮,不要希望他们有女孩子的温顺安静的性格,俗语说:“男孩子就要像个男孩子。”这是不错的,它要求男孩子能在肌肉活动中发泄他们的精力。一个男孩子,如果穿起花衣服,扎起小辫或把头发卷成花,可能在亲戚中看起来显得很漂亮可爱,但在他的玩伴中,肯定将被看作一个女孩气的男孩。这会深深地刺痛着他,损害着他的形象和他在伙伴中的地位。应该容许男孩子粗野一些,因为他们的精力比较充沛,社会也需要他们更果断一些。
同样,女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渴望得到一个男孩而未能满足的补偿。虽然一个女孩形成男孩似的性格,比一个男孩成为女孩气的男孩,所失去的声誉或者心灵收到的伤害较小,但是,帮助她找到女性的愉快与骄傲也是非常重要的。女孩需要感到自己成为一个女孩子,是被人喜爱和重视的,这种感觉最好由母亲来转达。一个父亲,也应该称赞他女儿的容貌、衣着,以及女性的追求,而赞许她参加粗野的游戏则是不适当的。因为,她可能会得出假如她是个男孩子,父亲将会更爱她的结论。这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的自我认同。
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问题的另一面。性别角色的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虽然在早期就开始了,但是,我们不应该使孩子们被迫过早地,担任与他们的性别相应的角色。学龄前的男女孩很想玩同样的玩具和游戏,是应该允许的。在这个年龄没有必要在男女孩的游戏之间,画一条明显的界线,比如,学龄前期,男女孩都喜欢玩娃娃,喜欢玩当妈妈的游戏。父母不必见到一个5岁的男孩给娃娃喂饭,就感到吃惊。因为在这个年龄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孩子入学后,应开始重视性别的差异,引导男女孩发展不同的兴趣和性格。男孩子需要获得在男性活动中的名望,女孩子需要获得在女性活动中的名望。孩子入学后,是加强父亲与儿子和母亲与女儿关系,进而形成孩子健康性别角色心理的重要时期。
这时候,是母亲向女孩子介绍烹饪技术和其它理家艺术的好时候。女孩子可以学习炒菜做饭,学习缝纫编织,学习照管家务。当然,她们做起来难免凌乱和笨拙,母亲也应该拿出欣赏的眼光。重要的是,使她们对这些活动感到有乐趣。总之,这一时期,是母亲向女儿转达作为一个女人、妻子和母亲是很愉快的信息的黄金时刻。
同样,这时候父亲也应该对他的儿子担负起性别教育的责任。男孩子学父亲走路、讲话、穿衣,不要笑话他们的这些模仿动作,而应该表示欢迎,应该加以鼓励。男孩对父亲言语和风度的模仿,可以导致仿效父亲的兴趣和对事物的评价。作为一个男人意味着什么?怎样才像个男子汉?在父子的亲密接触中,父亲给儿子做出了榜样。孩子亲眼见到父亲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具体地感受到一个男人的光荣和骄傲,这对于男孩子的性别自我认同也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家庭“父—母—子”三角关系,对于孩子的性别角色心理也有很大影响。
如果这个三角关系中,母亲方面的因素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从而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也是不利的。因此,父母各自遵守自己的性别角色,对孩子性别角色的确定,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才有可能细细观察,用心体会父母如何完成其各自的性别角色行为,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征,以符合自己的性别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