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指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还赋诗:《仰望天空》。真情与希冀溢于演讲和诗作。
对照温总理的话,审视一下我们的孩子是怎样一种状态呢?他们经常仰望天空吗?他们做到“三学会、一关心”了吗?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这需要相关的社会调查部门,做权威性判断。就一般情况看,在社会和学校的关怀下,特别是家庭的熏陶,我们的孩子大都有报国为民,创造未来的憧憬与雄心。
但是,确有不少青少年与这个要求相距甚远。他们比较关心的是眼前的事、个人的事,而且每每就事论事,诸如:这次考了多少分,将来考哪个牌(大学),去哪个国家留学,谋个什么样的职位,等等。这些,不能算错;但是,大体上还属于“脚下的事情”,算不上是“仰望天空”。这是因为这些孩子还不懂得,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置于“世界和国家命运”的大背景下,才能有所作为,才可能创造辉煌。如同一朵浪花,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溶于大海之中,为大海的汹涌搏击。“会做人、会思考、会知识和技能”,是“学”来的;“学”的动力可以有多种,而最“长效”的动力缘于对祖国和人民及世界命运的关注和仰望。
孩子能否做到勤于仰望,家长起着重要作用,或者说是负有重要责任。家长的志向和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着孩子。家长不应当急功近利,满足于孩子眼前的成绩。对于孩子的未来,也无须“设计”得过于具体,比如将来一定要考入某某名校;一定要成为什么“家”。诚然,“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宏观”确令人“明目”。家长要多给孩子在开阔视野方面创造条件,比如,成年人应当多和孩子谈论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与未来,让孩子看的课外读物,应当多些“提前量”的内容。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站得高,望得远,看得深,会逐渐成熟起来,无论学习或工作都会更自觉,更坚毅,更持久,更高效,成就也更大。
帮助孩子勤于仰望,高瞻远瞩,功在国家,利在自家,我们应当尽力为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