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角色”意识

2008-12-29 00:00:00沙天远
中华家教 2008年1期


  这个家庭很有意思。
  教子方式很有意义。
  因为有意思、有意义,促使我要把这家人“记录”下来,呈现给《中华家教》杂志的读者。
  首先说这家人的“中流砥柱”——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很注意教育孩子懂得礼貌,尊老爱幼。但是,教育的方法却非通常的说教,甚至没有直接用“尊老”、“爱幼”这样的字眼儿,而是用“角色”说话。在家中,孩子的父母有双重角色: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父亲、母亲;对于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来说,他们是儿子、女儿。给孩子买回衣裳或食品,在送给孩子时说:“这一件、这一包是给我爸爸妈妈的。”(不只称“你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有了这样的观念:我爸爸、妈妈也有爸爸妈妈;我爸爸妈妈是这样尊敬孝顺他们自己的爸爸妈妈的。
  再说这家人的“最高领导”——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亲昵地称呼孩子的爸爸妈妈为“我儿子、闺女”。也是双重角色;既疼爱自己的孙儿,也关爱自己的儿子、女儿。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拿到孙儿孝敬给自己的食品,在对孙儿道一声“谢谢”之后,往往要分出一份,喜滋滋地对孙儿说“这个,留给儿子、闺女尝尝。”初时,孩子听不惯这样的称呼;待到后来明白了,倍感新鲜,更觉得亲切,遂也学着爷爷奶奶的叫法,风趣地问:“您见到我的爸妈,唔,您的儿子、闺女了吗?”引来满堂笑声,甜腻腻的话里像是裹了蜜……
  本文开头讲到:“这个家庭很有意思”,是因为很少家庭如此这般。当然,我们也不必都如此这般。但是,这个家庭的交流方式,确给我们些许有益的启示。首先,要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一声“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儿子、女儿”,让人觉得暖暖的,而不是冷冷的;甜腻的,而不是苦涩的;浓浓的,则不是淡淡的。毋庸讳言,如今有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偏冷淡,偏苦涩。相比之下,这个家庭的氛围值得赞赏。其二,骨子里要有亲人当亲的意识。相互之间,把辈份挂在嘴上、记在心里,无形之中会产生亲昵感,遇事事先想到“这是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这是我儿子、闺女”,尊敬孝顺,关爱呵护: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成了须臾不可背弃的事,无需总是叮咛孩子如何尊老爱幼,只需当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